咸溪有一個名叫童鏞的人,家裡養了兩隻狗,一隻狗的皮毛是白色,另一隻是花狗,牠們是同一條母犬所生的同胞兄弟。兩隻狗天生聰明,反應靈敏,尤其善解人意,甚得童鏞疼愛。圖/吳奕璠
文/林少雯
咸溪有一個名叫童鏞的人,家裡養了兩隻狗,一隻狗的皮毛是白色,另一隻是花狗,牠們是同一條母犬所生的同胞兄弟。兩隻狗天生聰明,反應靈敏,尤其善解人意,甚得童鏞疼愛。
有一天,白狗忽然雙眼失明,沒辦法自己找路進到狗圈裡進食,主人憐惜牠,找來草墊鋪在屋簷下,作為牠的臥鋪。
白狗的兄弟花狗,自此每天都用嘴銜著飯食再吐出來餵給兄弟吃。晚上睡覺時,就守著兄弟,一起睡在屋簷下。
花狗盡心盡力照顧自己的同胞兄弟,從不懈怠,直到白狗壽終。童鏞將白狗埋葬於山麓間,花狗每天早晚都會跑到白狗的埋葬處弔唁,繞著墓走幾圈,好似默哀和拜泣。拜完也不走,還躺在墓旁,陪伴亡故的兄弟,久久都捨不得離開,一直到夕陽下山才回去。
這則故事出自《建寧志》,鶴子點評道:「骨肉之恩,手足之愛。是犬,生則推食以食,沒則竭誠盡禮,洵無忝友于矣。」骨肉親情是世間至情,人如此,狗亦如是,都知道親情可貴。白狗生前失明,花狗每日為兄弟餵食;白狗亡故,花狗每日墓前泣拜陪伴,竭誠盡到禮數,有情有義,無愧於兄弟情誼。有詩云:
釜中豆泣更燃萁,犬性纏綿乃若斯。
含飯傷心黃土隔,夕陽孑影下山遲。
三國時曹丕嫉妒弟弟曹植的文學才華,下令其七步內作詩,詩中需包含兄弟之意而無兄弟二字,否則將他處死。曹植以煮豆為題材,七步成詩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來表達兄弟相殘的悲哀,最終曹丕自愧而放過他。比照這條花狗,如此愛惜和照顧兄弟,生前餵食,死後隔著黃土陪伴。那孤單的身影,在黃昏夕陽映照下,含悲忍淚默默地離去。讀詩至此,不禁令人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