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 十三行文化遺址

文/鄧榮坤 |2021.05.13
1753觀看次
字級
十三行遺址發掘的文物中,破碎的陶片占大宗。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許多人到過台北淡水,對於淡水河域的興衰、碼頭景觀與老街文化,不會陌生,但問起十三行博物館時,得知曾花時間前往實地考查的人似乎不多。

筆者在年輕時,曾經花很長的時間在這一帶進行田野考察,第一次聽到「挖仔尾」這個名詞,猶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後來,才知道淡水河的水勢沖刷出一個彎曲的沙岸地形,當地人稱它為挖仔尾,亦即生態學家口家的專業的術語──潟湖。而不遠處的十三行遺址是北台灣重要考古遺址之一,被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後,目前約有一公頃的遺址保留面積,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

關於遺址的發現,有一段故事。陪我們踏查十三行遺址的文史工作者沈筠說,一九五五年秋天,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發現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反應,剛開始以為是附近發現鐵礦,影響飛機羅盤的運作;兩年後,潘克永找上當時在台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家林朝棨,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黃瀛東到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終於真相大白: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先民們土法煉鐵失敗後所遺留的殘渣。

由於當地並無漢人或日本人煉鐵的紀錄,於是初步推論是史前人類煉鐵失敗之遺址,而遺址所在地有個別名「十三行村」,便將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沈筠說,十三行文化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大致從二千三百年前開始,是史前時代最晚期的文化,到漢人進入後才結束;是台灣史前文化的代表之一,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刃器。

在十三行遺址,除了發現外來的陶器、青銅器、漢人錢幣、琉璃珠外,十三行文化的工藝技術發達,不僅懂得用鐵來製作各種生活用品,還會利用陶土製作生動而精巧的人或動物形陶偶。而從遺址所發掘出土的文物中,陶器是數量最龐大的一批,除了百餘個完整或可復原的陶器外,破碎的陶片占了最大宗,估計約超過八十萬件。每一件文物,都是先民們在這片土地生活過、笑過、哭過、生活過的悲歡印記。路過時,別忘了停下腳步,感受不一樣的淡水氛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