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所以不為

文/嚴陽 |2021.05.13
1075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貞觀七年(六二三),太常卿蕭瑀上書說:「現在〈破陣樂舞〉在天下廣為傳頌,但此樂仍不足以形容陛下超世的武功和宏偉的業績。陛下先後打敗了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等亂世梟雄,我願意來寫陛下無人可比的神勇。」

唐太宗說:「我在紛爭的亂世,為了拯救天下蒼生,迫不得已,才征討四方,人間也才有了這個舞蹈和音樂。然而高雅的音樂,應該只陳述歷史梗概,不宜把詳情原原本本寫出來。我看當今朝廷的將相,很多都曾受前人的驅使,如果現在看到他們因被俘而歸順今朝的情景,肯定會有所不忍。『我為此等,所以不為也』。」蕭瑀道歉說:「這是臣所沒有思慮到的。」

這是記錄在唐人《貞觀政要‧卷七‧論禮樂》中的一段文字。按照唐朝建制,朝廷設太常卿一人,正三品,其職責是當朝廷舉行大禮時,在典禮中宣唱節目,以便儀式進行。

一般說來,在皇位爭奪戰中,獲勝的一方,大都會醉心於自己的功績和世人的贊頌,以強化自己在臣民中的英雄形象。然而,唐太宗與那些皇帝的所思所想很不一樣,他轉換角度,站在昔日手下敗將、今天朝廷將相的角度,體會那尷尬的心理,因而表示對於過去「救焚拯溺」的過程宜粗不宜細,以免傷及當事之人的感情;對於當事人來說,最為難的恐怕是他們現在正努力為新王朝工作,且地位也不小,像〈破陣樂舞〉這一類的頌詞,卻像是打他們的臉,損害他們的形象,讓他們不得不感到尷尬。

太常卿蕭瑀為什麼主動向唐太宗提出,要為他的豐功偉績大書特書?這恐怕與他的職責有一定關係;與此同時,也有可能試圖透過此舉,討得唐太宗的歡心。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當他為新朝歌功頌德的時候,有可能傷及朝廷中的某些舊臣,其中不少還是當今朝廷的重臣;如名臣魏徵,就是當年唐太宗最為強勁的政治對手隱太子李建成的人,這會影響到當今朝廷一眾臣子之間的關係,進而影響到國家社會的穩定。因此,唐太宗不愧是傑出的政治家,他看問題的深度和遠度,都是當時的「蕭瑀們」所無法比擬的。

因此,身為政治家要有如此的智慧和胸襟氣度,收獲的不僅是社稷和民眾,他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形象,無疑將更高、更大。唐太宗的「所以不為」,堪稱遠見卓識,超凡脫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