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海黽時常透過海洋垃圾廣布,四處攻城掠地,也引起環境科學家的留意。但往好的一面去想,這批昆蟲已成為改良防水材料的學習對象。
圖/米各
文/嚴融怡
近幾年來,海黽時常透過海洋垃圾廣布,四處攻城掠地,也引起環境科學家的留意。但往好的一面去想,這批昆蟲已成為改良防水材料的學習對象。
作為水黽的親戚,海黽能透過覆蓋在身上的毛和蠟質塗層,避開某些危險的海水運動;海黽還具有非比尋常的加速度,藉由透過細小的尺寸和壓在水面上的技巧,能將其跳躍力大幅加強──海黽從水面起飛時,加速度甚至比獵豹起跑還快上10倍。2020年科學家透過研究德國海黽(Halobates germanus),進一步了解這些海黽是如何演化在惡劣海洋環境生存的本領。畢竟面對洶湧的海浪、強烈的紫外線、雨水、鹽水侵襲,以及掠食性鳥類、魚類的威脅,海黽們需要一系列專門的適應措施才能在海中生存。
科學家培養這批昆蟲第一個要面對的挑戰就是──海黽是肉食性的昆蟲,因此保持牠們的飽食感非常重要。研究人員花了數小時試圖在膠片上,捕捉海黽跳來跳去的自然行為身影,同時使用高分辨率成像設備,包括電子顯微鏡和超高速攝影技術,來研究這些昆蟲逃避模擬雨滴和掠食者時的各種體毛、修飾行為與運動情形。
由於海黽會分泌蠟狀物質修飾自己,身上覆蓋的細毛也有助於高度防水。在靜止狀態下,海黽整個腿表面與水接觸的面積甚至小於5%;因此實際上海黽幾乎是懸浮在空氣當中。
這些海黽的特質都讓仿生科學家覺得相當有趣,並鼓勵有興趣的中小學生朝這方向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