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晟種3千棵樹 串起4代溫馨情

文/張瀞文 |2021.03.16
3965觀看次
字級
吳晟把媽媽留下的田地種成茂密森林。圖/黃仲裕
吳晟(後右二)年輕時與母親等家人合影。圖/吳晟提供
吳晟收藏許多老照片,圖為他與女兒吳音寧(左)。 圖/吳晟提供
約20年前吳晟在媽媽留下的農田裡種植原生樹種,現在是孫子們學習的學校。 圖/基石華德福提供

文/張瀞文
多數人初識鄉土文學作家吳晟(本名吳勝雄)是在國中的國語課本,那首名為〈負荷〉的詩,那時的吳晟,是個把對孩子的責任形容成「甜蜜負擔」的阿爸。
如今,吳晟已75歲,是個阿公,有5個孫子,還有親手種植的2座森林。吳晟種下一棵又一棵的樹,在時光之流中,種出了屬於一家4代的故事。
吳晟愛樹,成長在到處是樹的台灣鄉間,爬樹是基本技能,在樹下捉迷藏、聊天、打鬧是必要記憶。樹不但是好玩伴,還可以吃,果樹下隨手摘龍眼、芒果、蓮霧大快朵頤,吃完的種籽,都被年紀還小的他栽進土中,想像有天小種籽長成大樹木。
他對樹的感情不單因為成長環境,更源於愛樹的母親。媽媽會在自家庭院種果樹,看到鄰人砍樹時常惋惜:「砍樹容易種樹難」。吳晟年輕時,媽媽不只一次要他種樟樹,理由是:「你孫子娶某那天,就有紅眠床」。
森林以母親為名 
30多年前,吳晟開始為媽媽種樹:在三合院旁種下一棵棵樟樹苗。10年成林。吳晟母親85歲辭世,在生命最後幾年的夏日,整天和阿嬸、鄰居坐在樟樹林下乘涼、聊天,「看到這個畫面都覺得很美」。
已是阿公的吳晟,說起媽媽的事,語調變溫柔了,「現在回想,我最欣慰的,是為媽媽種了一片樟樹林。」
吳晟的母親1999年過世,隔年他從學校退休,把媽媽留下的近2公頃田地,陸續種下3千多棵烏心石、毛柿、櫸木等台灣原生木。後來以母親名字「陳純」將森林命名為「純園」,希望母親一輩子單純善良的生活態度,成為整個家的核心價值。
吳晟的兒子吳志寧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小時候父親帶著他和哥哥種樹,他總是抱怨,小樹苗要等到何時才能長大?吳晟笑答:「這些樹不是種給你我的,是為了你們的孩子和孫子,還有孫子的孫子而種。」
盼種回原生樹林
把台灣消失的原生樹林種回來,種給下一個世代,也種還給台灣。這是吳晟的夢想,是個今生不一定會親眼見到的景象,但一定要開始做。
20年過去,當初的農田已成為蓊鬱森林。依著四季時序,每個季節都有樹木開花、結果、落葉,平地森林成了30幾種鳥類棲息的地方,離開好久的蜜蜂、蜻蜓、螢火蟲……,都回來了。
2018年,吳晟和太太莊芳華將「純園」交給自學團體「基石華德福」作為辦學基地,吳晟4個學齡的孫子就在此學習。
「樹長大了,我們也老了,剛好這群孩子來了。」吳晟認為這樣的傳承來得剛剛好,他跟孫子說:「阿公和阿嬤愈來愈老了,這裡你要和爸爸好好照顧捏。」
吳晟把對媽媽的愛化作土地之愛,種下一棵棵樹,茂密成一片林,然後交給了孫子。不須等到孫子「娶某」那天砍樹做紅眠床,他們早已在其中徜徉,向自然學習。
遺憾沒顧好環境
多年來物換星移,大門外,一望無際的阡陌間建起樓房、樹下乘涼的長者已凋零;大門內,吳晟從赤腳奔跑的小男孩成為白髮蒼蒼的老翁,但那顆愛樹的靈魂仍做著相同的夢,時間彷彿沒有帶走任何東西。
問吳晟,此生有什麼遺憾?「最大的遺憾,應該是沒把環境顧好」,說起山林被破壞、農地不再耕種、隨處可見的原生木逐漸消失等問題,吳晟的語氣迫切。
為此,吳晟每天看報、剪報,以資料夾將關心的議題分類,雖然時間與能力那麼有限,但心中的熱血依舊,這樣的吳晟,就如他詩中寫的:

「漫長的旅途,如此倉促
來不及認清多少世間道理
盡頭將隨時出現
如果還有什麼堅持
我只確知
我雖已老,世界仍年輕」
本版與聯合報「橘世代」周報合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