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投資是自己 李依錫造甜點界傳奇

文/袁世珮 |2025.07.29
160觀看次
字級
李依錫(中)曾在日本九州霜上明宏甜點店進修,圖為他與店內夥伴合影。圖/法朋提供
李依錫從愛吃甜點變成甜點大亨,過程中不斷投資自我、學習和成長。圖/沈昱嘉
不管是顧門市還是製作蛋糕,李依錫在每一個階段都很努力突破自己。圖/沈昱嘉
李依錫從愛吃甜點變成甜點大亨,過程中不斷投資自我、學習和成長。圖/沈昱嘉

文/袁世珮

離營業時間還有兩小時,店裡已經忙碌起來,陳設蛋糕的、布置麵包的、整理包裝的、核對訂單的,要快,不然店門一開,排隊的人龍都急著要進來。

客人衝著的,不只是法朋烘焙甜點坊被稱為「甜點界香奈兒」的高端頭銜,而是主理人李依錫從業30年來不斷自我投資、成長,讓法朋不只是一家烘焙店的用心。

1977年出生的李依錫浸淫在甜點中近30年,對於從小嗜甜、有1塊錢就去雜貨店買2顆巧克力糖的他來說,吃到變成「甜點大亨」,是件幸福的事。

李依錫16歲國中畢業就出來打工,想做吃的,就翻報紙,應徵上飯店裡的法餐廚房,月薪1萬5560元。他先洗了一星期的碗,接著削馬鈴薯、各種雜事,後來轉去甜點部,自此沒有離開過甜點。

半工半讀 翻二手書學習 

一年多後,李依錫重返校園,白天工作,晚上讀高中夜校,再讀專科,半工半讀很累,他仍堅持讀商業經營科,「我覺得,以後如果開店,還是要懂一點做餐飲經營。」小學徒已經想到開店?他笑說,畢竟甜點界的天花板不高,一般主廚在飯店也就7、8萬元,只有創業才有機會,「我就一直想,我有一天要創業。」

果然,他不只創業,還很成功。這中間,媽媽的一句話影響至深:「如果你要做一行,我希望你能夠做到這一行最頂尖的。」李依錫聽媽媽的話,並且還有一個重大的關鍵,「我一直投資自己。」

小學徒時期,每周三晚上課後,李依錫就去一個舊書攤車報到,那裡有很多日本二手書,包括甜點的雜誌、食譜。他不懂日文,就買日文字典查,然後照著做。

李依錫說:「那時最大的樂趣就是去翻書,像找寶藏一樣,雖然一個字都不懂,但我很強烈地想要改變人生,想要讓我的環境、讓我自己更好。」

赴瑞士學技術 不怕艱苦  

這個驅動力如此強大,李依錫退伍後,拿出打工存的錢,再向銀行辦兩張卡,全刷了,砸下幾十萬元,遠赴瑞士學巧克力、法式甜點、拉糖,這些都是當時台灣沒有的技術。

那時的李依錫已做了5、6年,不是一張白紙,他還是想學新技術,想知道國外的流行。為了去瑞士,他一年前就開始把英文單字貼在工作表上,邊工作邊背,一天規定要記10個單字;第一次出國就到遙遠又高物價的瑞士,阮囊羞澀,早餐吃宿舍供的麵包,中午一頓,晚餐跳過。艱苦卓絕,就為了學。

從瑞士回來後,李依錫開始頻繁出國比賽,因為他走了一趟海外發現,「我們的技術是純熟的,但創意被局限了,我覺得我技術比他好,可是他們的想法我沒想過。」同時,在那個還不流行自媒體的年代,出國比賽能讓蛋糕師傅最快被人看到。

李依錫在一次次比賽中調整自己,在GATEAUX台灣蛋糕協會的比賽中奪冠,再到日本參加決賽,先後拿過2次台灣冠軍,被送去日本3次,儘管每年要花十幾萬出國比賽,李依錫說:「到30歲之前我沒存1毛錢。但,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



開店突破舒適圈 九州進修零薪酬

李依錫到日本進修,很大程度型塑了今日的法朋。

那時他月薪約12萬元,加上開班教授烘焙,月收入約20萬,很不錯了。可是食品供應商富華看到他的潛力,提議合作開店,李依錫決定突破舒適圈。

甜點融入在地食材 連結台灣節慶

富華安排他到日本九州的甜點店進修半年。當時的李依錫已經是有20年甜點資歷的前輩了,去到那裡,零薪酬幹活。他發現,配方、技術、味道,並沒有太大差異,「我只想感受他們對甜點的態度、賣什麼、銷售對象是誰,到底是用什麼理念去開一家甜點店。這才是我沒有的東西。」

例如,那個年代的台灣還不流行使用在地食材,但在九州的店裡,他常看到主廚使用當季當地的食材,農民送來兩包米、當地的草莓或柑橘,這讓他很新奇。

日本的師傅說,做法式甜點,做100年也做不贏法國人,總是榛果、杏仁、奶油、覆盆子,跟本地有距離感,反之,如果用在地的食材,那就是法國人贏不了的地方。師傅還會連結各種節慶,以當地的土地、人的想法做甜點。

所以,法朋也做台灣的各種節慶,更是全台第一個做端午節慶的甜點店。

當行政主廚、修EMBA 奠基企業化

13年前,法朋開店。從最初就瞄準最頂峰,開店成本極高,花了1500萬元,3分之2用在設備。

李依錫設定法朋要的是家庭客,所以食材很重要,股東富華就供應最好的食材,當年大家都用歐洲的鮮奶油,法朋用的是日本貨,4倍價。

李依錫只得又去跟銀行貸款。但投資有回報,設備好,效率、效果就好,材料好,鮮奶油簡單乾淨,甜點更加分。於是,李依錫驚喜發現,業績從最初就很亮眼,整個團隊跟著業績跑,年成長都達兩位數,但也真的辛苦,訂單一直來,他和團隊就一直追著做,每天上午7點開工,如果凌晨1點能下班,就要偷笑了。

從專科就選企業經營科,李依錫的法朋不只是一間小小的甜點店,13年來逐步企業化,目前員工約70人,有台北仁愛路一間門市,內湖、中和、南港3個廠房。

法朋企業化的關鍵之一是李依錫在飯店的養成經驗,畢竟他有3分之2的職涯都在晶華、香格里拉、新竹國賓、愛麗絲等各5星級飯店,台南香格里拉飯店的甜點坊還是他籌備的。

李依錫說:「飯店行政主廚的經驗加上EMBA奠基了企業化,我希望做的是企業。」進修不止歇,日前他拿到台師大的EMBA碩士學位。

如今的法朋,仍堅持創始時的仁愛本店。李依錫暫無展店計畫,因為門市管理不易,而且看多了店一家家開,再一家家收的前例,他選擇穩紮穩打。而且現在宅配方便,有太多可以把甜點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方法。



保留敏感度 經營門市仍堅持進廚房

回看歷程,來自傳統師徒制年代的李依錫看到台灣甜點風氣的興盛,人們愈來愈有閒情逸致享受甜食,也有更多人意欲投入產業,人人都可以從網路看影片學烘焙、人人都想成為網紅甜點師。

可是李依錫提醒:「以前是想要找一技之長,所以做甜點師,現在甜點師變成夢想職業。可是別想得太夢幻了,甜點師還是一個勞力為主的職業。」在家做一個、兩個蛋糕開心,如果每天要做幾百個、上千個,又有時間和績效壓力,一點都不夢幻。

「我到現在還是覺得辛苦,真的付出很大代價。」李依錫幾乎95%的時間都在公司,出國也是心在公司,留意甜點趨勢,幸好太太涂志怡支持,讓他無後顧之憂。太太是當初李依錫在研究所的學生。

李依錫至今仍每天6點進公司打蛋糕,堅持留一半的時間在廚房,不讓自己脫離廚房和師傅太久,保留對研發、口味、口感的敏感度,「畢竟廚房就是我的優勢,我不希望我的優勢不見了,如果只靠管理,還是兩個世界。」

不在廚房的時候,李依錫也在店前忙碌,和熟客聊兩句,為新客服務,小小的店面人頭鑽動,這是他30年來打造的王國,「很慶幸自己在每一個階段都很努力突破自己。」

李依錫有大展望:「希望法朋有一天能跨出台灣,是一個能往外發展的企業。」他希望提供夥伴很好的未來,可能一起合作子公司、發展新口味、新店舖,或者就一起跨進全世界。

當年在二手書攤車旁捧著日文甜點書的小子,應該是做到了母親期許的「做到最頂尖」。李依錫笑笑:「還要努力。」

本版與聯合報「優人物」合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