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能維持多久?

文/黃嬿(科技新報資深採編) |2021.03.04
2035觀看次
字級

文/黃嬿(科技新報資深採編)

這次新冠疫情堪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下文簡稱二戰)以來,人類所遭遇到最大規模的災害,人類也以最高層級的規模加以應變。去年在各國政府一聲令下,商業活動停擺,人們居家辦公,也讓碳足跡獲得二戰以來最大幅度的下降。但好景不常,隨著疫苗進度明朗化,疫情陰霾逐漸散去,碳排放卻變本加厲的反彈。知名文學家楊絳曾說:「好事成回憶,壞事成智慧。」究竟我們可以在這場危機中學到什麼?

根據全球碳監測計畫分析結果,去年全球碳排放量是二戰結束以來,最大幅度的下降。若從產業端來看,航空業碳排放量下降最大,比2019年減少48%,將近砍半。

減碳生活 恐黃粱一夢

很多同學或許會問,碳排量大幅下降,是否就能解決暖化問題?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估計,未來十年全球需每年減少7.6%的碳排放量,才能把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以內;也就是說,若是去年的碳排放減少的現象繼續保持下去,當然可望達到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時代以降2℃之內)。

但僅僅1年的減少碳排量,不足改變長年以來暖化趨勢。世界氣象組織科學家提供解釋說,地球宛如一個溫室。溫度的反應是長年累積的結果,氣候系統要30年才能反映今天的大氣狀態──正因為氣候系統的反應非常緩慢,因此1年的改變微乎其微。

隨著疫苗推出,其他國家生活正常化後,碳排放遲早會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如果人類日常行為不改變,仍然無法達到減少碳排放目的。最近在《地球環境變化》期刊中,有一篇針對7個歐洲城市共1849人的研究顯示:每天開車出門的人,只要每周一次改成走路或騎自行車出門的話,每年就可減少約0.5噸的碳足跡(根據2015年計算,歐洲每年人均碳排放量約7噸)。

科學家稱氣候危機可能就是人類的下一場浩劫,衝擊更甚新冠疫情。每個人小小的行為改變也可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揮別讓人措手不及的2020年之際,期許自己多做一件好事,新的一年何不就從步行或騎自行車的方式開始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