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寒流一波波,甚至引發暖暖包之亂,寒流過後又飆高溫近30℃,躍上1月第二高溫紀錄。天氣一下冷一下熱,民眾確實感覺到氣候變得更極端了。圖/米各
文/黃嬿(科技新報資深採編)
今年冬天寒流一波波,甚至引發暖暖包之亂,寒流過後又飆高溫近30℃,躍上1月第二高溫紀錄。天氣一下冷一下熱,民眾確實感覺到氣候變得更極端了。
然而科學家卻一直把焦點放在北極。為什麼北極氣候變化非常重要?北極向來被視為世界的冰箱,有助於冷卻地球。如果冰箱喪失功能,會牽動全球的氣候模式隨之改變。現在科學界正在研究北極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世界其他地區的氣候。
雖說全球各地溫度都在上升,但是當升溫發生在北極時,會導致冰川融化;再加上原本可將陽光反射回去的積雪,也熱到融化消失後,其露出的地面會進一步吸收陽光,導致溫度再度上升,惡性循環,加劇當地暖化速度。
過去30年,北極升溫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科學家已將此現象稱為「北極放大」,而海冰的損失是北極放大作用的驅動因素。北極變暖會減弱平流層極地渦旋的強度,導致弱小的渦旋更容易被破壞,而溢出極地區域,在世界各地造成更頻繁的極端低溫現象。
全球暖化 冬天更冷?
先來談談極地渦流是什麼,極地渦流稱為「Polar Vortex」,是一種快速旋轉的寒冷空氣,位於南北極上方平流層,屬於一個大範圍的低壓區,可以將寒冷的氣旋留在極地上空。
科學家於今年1月發現北極渦流正在發生怪異的顫動,原因就是北極上方的平流層突然變暖。好端端的為什麼會突然變暖呢?那是因為平流層下方的對流層溫度升高,使大規模氣波向平流層流動,極熱的空氣團使寒冷的極地渦旋失去平衡,進而向下移動。科學家已知當平流層中的渦旋被破壞,譬如分裂、移位或拉長時,會向下移動傳遞能量。
科學家就發現今年1月的極地渦旋分裂成兩部分,像長兩條腿一樣,一條在北美上空,另一條在歐洲上空。逃逸的極地渦旋將北極空氣帶入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城市,是導致今年1月北半球各處都出現異常低溫的原因。
2020年全球均溫比19世紀的平均溫度高出1.2℃以上,從全球尺度上看,2020年與2016年是歷史上最熱的兩年。但奇怪的是,2016年反而出現一場霸王寒流,連台灣平地都出現下雪的紀錄,再加上今年的暖暖包之亂,這些都是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體現。如同科學家直言,即使地球變暖,極端嚴寒的事件反而更常發生;適應更極端的氣候,將是人類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