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信仰 奠定府城文化底蘊

文/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21.02.08
3486觀看次
字級
李乾朗教授手繪台疆祖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全貌。圖/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提供、資料照片
台疆祖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的歷史悠久,人文底蘊豐富多元。圖/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提供、資料照片
彩繪大師陳壽彝為祀典興濟宮繪製門神秦瓊與尉遲恭。圖/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提供、資料照片

文/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台南又稱府城,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俗諺云「一府二鹿三艋舺」,透露其在台灣發展史的地位,也意謂著這座古城的豐美底蘊與燦爛風華。

400年來,台南是外來勢力進出的舞台,也是多元文化積累的場域,儼然是台灣文化縮影。根據文獻記載,台南是西拉雅平埔族台灣社(Teyowan)聚居之地,也是赤崁社(Saccan)生養之所。

1624年,荷蘭人進據台南,建造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台灣街(今延平街一帶)與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1662年,鄭成功率軍擊敗荷蘭,鄭氏王朝治台22年,也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1683年,進入清領時代,清廷畫定台灣為一府三縣,台南成為「全台首府」,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

國定、市定古蹟

總數皆稱冠全台

1895~1945年為日治時期,古城經過市容改造,煥然一新,成為現代化都市雛形。1945年台灣光復,政治中心轉移台北。台南以400年豐饒多元的文化底蘊,努力經營「文化古都」,守護珍貴的無形、有形文化資產,展現亮麗成績,有目共睹。

就傳統建築而言,其國定古蹟與直轄市定古蹟總數位居台灣第一。前者包括寺廟、城郭、公共建築、衙署、關塞、產業設施等22個點,其中光是寺廟就占10座,有開基天后祖廟(約明永曆年間,1647~1683)、祀典武廟(明永曆年間,1647~1683)、南鯤鯓代天府(明永曆16年,1662)、台南孔子廟(明永曆19年,1665)、台灣府城隍廟(明永曆23年,1669)、北極殿(明永曆23年以前,1669前)、祀典大天后宮(明永曆37年,1683)、五妃廟(明永曆37年,1683)、開元寺(清康熙29年,1690)、台南三山國王廟(清乾隆7年,1742)等。

後者包括寺廟、城郭,牌坊、祠堂、洋行、橋樑、公共建築、關塞、宅第、古井、墓葬等121個點,寺廟也占29個,即:大觀音亭(明永曆年間,1647~1683)、祀典興濟宮(明鄭時期,1661~1683)、新營太子宮(約明永曆15~17年,1661~1663)、開基武廟原正殿(明永曆16年,1662以後)、鄭氏家廟(明永曆17年,1663)、月津港聚波亭(明永曆17年,1663)、萬福庵照牆(約明永曆18年,1664)、開基靈祐宮(明永曆年間,約1671)、台南東嶽殿(明永曆27年,1673)、台南法華寺(清康熙23年,1684)、海山館(清康熙23年,1684)、鐵線橋通濟宮(清康熙中葉)、佳里金唐殿(清康熙37年,1698)、白河大仙寺(清康熙40年,1701)、水仙宮(清康熙42年,1703)、善化慶安宮(清康熙48年建文昌閣,至嘉慶15年建慶安宮,1709~1810)、風神廟(清乾隆4年,1739)、學甲慈濟宮(清乾隆8年始建,1743)、總趕宮(明永曆年間或清乾隆12年,1747)、台南景福祠(清乾隆15年,1750)、西華堂(清乾隆15年,1750)、妙壽宮(清乾隆20年,1755)、麻豆護濟宮(清乾隆46年,1781)、關子嶺碧雲寺(嘉慶11年,1806)、金華府(清道光10年,1830)、台南天壇(清咸豐4~5年,1854~1855)、台南報恩堂(清咸豐11年,1861)、佳里震興宮(清同治7~8年,1868~1869)、擇賢堂(清光緒5年,1879)。

聯合國評估架構

翻轉城隍廟認證

清康熙54年(1715),諸羅知縣周鍾瑄(1671~1763)倡建嘉義城隍廟。300多年來,歷經多次重修。1985年,被內政部指定,名列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2009年,管理委員會委託學者進行嘉義城隍廟調查研究,計畫主持人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世界遺產評估架構,指認城隍廟具有特殊的歷史、區位、建築、人文社會、文物、管理等多元價值,其重要性質得再次了解認知,並給予合宜的評價。次年研究成果出版,並作為申請國定古蹟的說帖。2015年,終於翻轉成功。此例一開,立即引起知名寺廟反思,例如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莫不用心整合宗教文化,試圖爭取名副其實的桂冠,並於2018年獲得國定古蹟的認證。

而台南市台疆祖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的表現亦非常積極。2012年,廟方開始與學界合作,舉辦每年一次的學術研討會,期望在信仰場域注入人文元素,以充實寺廟文化內涵。2017年,林明德在「寺廟文資保存與社會貢獻國際研討會」上專題演講──「從市定古蹟邁向國定古蹟」,針對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的文化資產與永續經營,提出一些看法,曾引起學者熱烈討論與媒體聚焦報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