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佛光山提供
文/慈容法師(佛光山傳燈會會長)
佛光山叢林學院,承載著星雲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的慈心悲願,是佛光山開山以來最早創設的學制道場。他深知教育對個人、對宗教、乃至國家的關鍵作用。
辦佛學院,是他一生的理想,更是早就立下的心願。
1965年,大師在高雄壽山寺,創辦佛學院,這是佛光山僧伽教育的起點。隨著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原有空間無法容納,大師毅然在壽山之外尋覓更大場地,最終選定了今日佛光山的山頭,並將佛學院遷入,改名為「東方佛教學院」,也就是今天的佛光山叢林學院。可以說,佛光山的創建,就是為了辦教育而展開的。
弘法護法 不分僧信
大師為提升僧才素養,延聘佛學專家、學者來院授課,建立完整的僧伽教育體制。而他更突破傳統,開放在家青年入學,強調佛教的弘法與護法,應由出家與在家共同承擔,這種包容與遠見,至今仍是佛光山叢林學院的重要特色。
社會上許多人對佛學院有刻板印象,認為學僧生活枯燥、呆板,其實不然。佛學院的生活,是動靜皆宜、德智並修。從出坡到誦經、從運動到共修、從威儀訓練到晚課反省,點滴生活中都蘊藏修行教育。最珍貴的是,這裡是一所培養「自覺」的學校,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內在的覺悟,是對生命意義的體會,是從修行中找到願力、找到未來。
六十多年來,佛光山叢林學院從未間斷辦學,至今已在全球設立十七所佛教學院,共同承擔培育僧才、弘揚人間佛教的使命。許多畢業學僧,如今都已成為住持、法師、講師,於世界各地弘法利生,這正是當年教育的一粒種子,如今開花結果。
佛教重視「發心」,學佛修道的根本,在於願力與恆心。
大師說:「你想成就多大的事業,就看你發了多大的心。發起心來,無事不辦。」願未來有更多青年走進佛學院、走入佛法、走上弘法利生的道路,讓佛光普照人間,讓佛教薪火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