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北訊】新北市一名二十三歲女性幼年期身上常出現紅疹及抓痕,進入青春期後症狀變得更嚴重,尤其是月經前和考試前後;成年後由於皮膚反覆發作,呈現乾燥、脫屑、粗糙、色素沉澱、皮紋明顯及苔癬化,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土城醫院醫師楊靜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溼疹的一種,症狀有輕有重,通常只要掌握治療重點,並做好皮膚保溼、避免接觸誘發因素、以正面放鬆的心態來面對,症狀一定會好轉;她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在急性病症時,以局部類固醇藥膏為主,醫師會依照症狀和患部調整適當強度的藥膏。
而口服類固醇通常只在病情極嚴重時短暫使用,長期服用會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議。
楊靜宜提醒,很多患者會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只要避免吃到特定食物即會改善,但實際上食物過敏和異位性皮膚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如果吃下特定食物,皮膚症狀並沒有惡化,就沒有問題;反而環境的塵蟎、黴菌、汗水刺激是更常見的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