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所立的十種戒,除1.不缺戒,2.不破戒,3.不穿戒外,尚有:
4.不雜戒︰持定共戒,心住禪定,沒有雜念,故名「不雜」。
例如《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說:
「若有菩薩雖不與女人和合,但與女人在言語上嬉笑怒罵,這樣的菩薩,已有欲念,毀壞淨戒,污辱梵行,令戒不清淨,不能稱為淨戒具足。
復有菩薩,自己說戒行清淨,雖不與女人和合與嬉笑怒罵,而於牆壁外,聽女人粧扮的飾物聲音,此名菩薩已有欲念,不能稱為淨戒具足。
復有菩薩,雖不犯以上所說,但樂見男女互相嬉笑追逐,此名菩薩已有欲念,不能稱為淨戒具足。」
5..隨道戒︰指聲聞初果之人,隨順四諦理,能破除見惑,無所分別。
6.無著戒︰二乘人見真諦理,能成就聖道,於各種思惑,無所染著。
7.智所讚戒︰菩薩於諸世界化導眾生,為智者所讚歎。
8.自在戒︰亦是菩薩化他的大戒,謂菩薩化他妙用於諸世間,而得自在無礙。
9.隨定戒︰菩薩隨首楞嚴定,現諸威儀,利導眾生,雖威儀變現,而任運常淨。
10.具足戒︰菩薩持中道第一義諦戒,用中道慧,遍入諸法,無戒不備。
此十戒中,不缺、不破及不穿三戒是律儀戒,為散心凡夫所持;不雜戒是定共戒,為定心凡夫所持;餘六戒皆是道共戒,為聖者所持。
道共戒之中,隨道戒是初果,無著戒是三果,二者皆為聲聞所持。
智所讚、自在、隨定及具足等四戒,皆為菩薩化他時所持的戒。
註:
1.俱舍宗以執迷於四諦理之迷理惑為見惑,執迷於現象事物之迷事惑為修惑。
見惑:即見道所滅之根本煩惱有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鈍使(貪、瞋、癡、慢、疑)等十惑。
2.修惑,即修道時所滅之根本煩惱計有十種,在欲界有貪、瞋、癡、慢,在色界、無色界各有貪、癡、慢。
若以此十種配合九地,更依煩惱之強弱來分,則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種,共為八十一品。
見惑八十八使與十種修惑,合稱九十八隨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