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對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來說,如果想要坐穩江山,如其所願代代相傳,「近賢臣遠小人」以及「開張聖聽」、「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前出師表〉)是必須做到的。但是,縱觀中國歷史,真正能夠做到的不多,因此,讓人十分感嘆的「興衰治亂,往復循環」總是一再上演。
為什麼道理並不複雜,可做到的人卻很少呢?這或許和為君之人十分自尊、自負,與對進盡忠言的臣子不能善加對待有關。所以,即便是為君之人竭力提倡大家說真話、說實話,如果具體政策不到位,人臣唯恐一不小心說了什麼而可能受責受罰,甚至腦袋搬家,那他們還是會將嘴巴緊抿、上鎖。因此,貞觀六年,唐太宗對他的侍臣們所做的這番表示,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公等但能正詞直諫,裨益政教,終不以犯顏忤旨,妄有誅責。」
唐太宗的這段話,出自唐人吳兢的《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其大意是:你們只要能義正詞嚴直言勸諫,使之有益於政治教化,我絕不會以冒犯尊嚴、違背旨意而責罰你們。
這段話可視為唐太宗對侍臣們做出的政治保證,保證他們說真話、說實話,其人身安全不會遭遇任何威脅。這是他在閱讀與研究了歷史之後,得出的經驗教訓:夏朝末年桀殺了進言的關龍逢,漢景帝誅殺了晁錯,讓唐太宗慨嘆不已;他慨嘆的是這些諫臣也是忠臣,恰恰因為其諫言而罹難,這樣的做法不僅顯得極不公道,而且會讓本有可能盡忠直諫的正直之士心寒,讓朝廷言路閉塞。而言路閉塞,正在發生的錯誤無法得到及時糾正,其結果不言而喻。
朝堂之上,乃至整個國家都只有一種聲音,可能讓某些為君之人十分開心:看,我多麼英明與偉大,並且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擁護。然而,他忘記了之所以無人進言,尤其是批評性的忠言,未必是他沒有可以指摘的,而是因為缺少寬容與合適的言論氛圍,人們不願說、不敢說而已!
對於真正睿智的為君之人來說,應該好好考慮的是,只要是人,都可能說錯話、做錯事,因此,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整套有效的預防機制,讓這樣的錯誤能得到及時發現、告誡和糾正,以免擴大及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所以,廣開言路非常重要;而想要真正打開言路,讓人們敞開心扉敢於直言,前提就是為君之人的寬容大度,讓為臣之人無太大的心理負擔。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罕見善於納諫的皇帝。在當時,魏徵等諫臣得到了君王的善待,是他們之所以能夠持續進言的重要原因;也正是雙方的共同努力,最終才讓那個時代,成為歷史上最受矚目的時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