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螢幕確實能讓大哭的孩子瞬間安靜,但對你們雙方來說,長期影響恐怕完全超出你的想像。
圖/大雁文化提供
文/黛安娜.格雷伯
一個螢幕確實能讓大哭的孩子瞬間安靜,但對你們雙方來說,長期影響恐怕完全超出你的想像。
對這方面有深入研究的赫斯特─德拉.皮埃屈拉博士,很擔心這種以3C產品當作安撫工具,她稱之為「數位奶嘴」現象。「當父母這麼做,」她說:「嬰幼兒會因此學不會自我安撫,但那是一項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能。」她主張要給孩子提供「促進探索與驚奇的活動。像積木這類傳統玩具經過時間驗證,大家都知道它們對小小孩的諸多益處。讓小孩偶爾感到無聊,其實也不是壞事。」
要讓孩子體驗無聊,在這處心積慮爭奪他們注意力的數位世界裡,是愈來愈困難了。畢竟他們在螢幕上看到的、可做的事那麼好玩!螢幕的瞬息萬變,扣人心弦的情節,在在讓實際生活顯得乏味無趣。屈服於孩子玩數位遊戲的要求,可能造成他們在關鍵發展階段,受過度刺激而失去專注能力,尤其是兒童前期。
二○一五年,我參加赫斯特─德拉.皮埃屈拉於爾灣加州大學舉辦的研討會。西雅圖兒童醫院附屬兒童健康、行為與發展中心主任迪米區.克里斯塔基斯,根據科技對小朋友影響的研究,做了精采的簡報:小孩在一到三歲電視看得愈多,七歲前出現注意力缺失問題的機會愈高。一天看一小時電視,注意力缺失問題的出現機率就增加百分之十。相反地,小孩三歲前得到的認知刺激愈多(像是大人念書給他聽或跟他講話),就比較不會有這方面的狀況。
電視的過度刺激,也立刻影響年幼的敏感大腦。維吉尼亞大學學者發現,學前兒童只要看九分鐘步調快速的卡通,做起需要專注力的事,就明顯不如花二十分鐘畫畫的小孩。
這兩項研究都是針對電視而非今天的互動科技,但電視與收音機等相關調查,仍是我們試圖了解新螢幕如何影響小小心靈的最佳借鏡。
真人互動與視訊
對於兩歲以下的小小孩而言,螢幕效應幾乎都屬負面,尤其在健全發展的兩個重要層面:語言發展與執行功能。
先看語言發展。一項針對十二到十八個月大的幼兒設計的研究,發現學到最多字的小孩,都是透過與爸媽互動。
另一項針對全新的互動式科技的研究指出,它們對幼兒的影響可能不同於電視及收音機。研究者發現,一群十二到二十五個月大的幼兒,與同一名夥伴每日透過視訊(比方Skype)互動一周後,不僅學到新字彙,也建立起社交連結並且能夠維繫。雖然這項研究沒有以現場互動組為對照,但仍值得我們記住,很多小孩不易見到遠方的祖父母等親友,如今證實能透過螢幕產生正面連結,實在令人振奮,即便對小小孩也是如此。
孩子的大腦執行長
此外,電子螢幕如何影響幼小心靈,最值得細細審視的是對執行功能產生的影響。
如果你不清楚這個名詞,不妨把執行功能想成大腦的執行長,能確保我們專注、擷取、運用腦中資訊,過濾雜音,調整步調。孩子若有執行功能障礙,就難以處理任何需要規畫、記憶、組織或時間管理的事情。隨著孩子就學,必須在班上專心聽課、跟上進度、完成作業、將所學派上用場,這項功能變得益發重要。
執行功能是孩子成長的基本能力。根據哈佛大學一份報告,「獲取這些技能的初期基石,是童年早期階段最重要也最艱巨的工作之一。(執行功能)足夠的強韌,是童年到青春期以致成年初期健全發展的重要根基。」
儘管眾人關心盯著螢幕太久對執行功能的發展有不良影響,相關研究卻呈現不一致的結果。但我們能夠確定一點: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某些學者相信是因執行功能不足所致─有上升趨勢。
在各方爭論螢幕使用太久是否造成上學注意力不足時,全美頂尖成癮專家尼可拉斯.卡達拉斯博士寫成一書《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頂尖成癮專家揭發數位科技破壞大腦功能的恐怖真相》,表示他將「提供多項論述,將矛頭轉向因果關係─意謂螢幕確實會造成注意力缺失。」
(本文摘自大雁文化出版《數位公民素養課》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