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 】台灣發展核子彈

文/王文隆 |2020.12.30
1771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核子彈是目前人類歷史中,使用過破壞力最大、殺傷力最強的武器。它曾經終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一場人為的悲劇,結束了另一場人為的慘劇。隨後開展的冷戰,除了部分區域的衝突之外,逐漸演化為美蘇兩強的軍備競爭,證明過其巨大威力的核彈,也成為威嚇對手的絕佳選擇。雖不用上,但卻從不放棄以核彈為反擊選項,要以此加強在國際社會中說話的分量與底氣。

看著美蘇兩強手握核武,其他具有研發能力的國家,也紛紛跟進。英國與法國分別在一九五二年與一九六○年成功試爆核彈,中共也在一九六四年於新疆羅布泊試爆核彈成功。

隨著諸多軍武大國紛紛宣布核試成功,國際間瀰漫核武擴散的恐慌,一九六八年由美蘇英法這四個核武擁有國領銜,發起《核武禁擴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希望限制核武試驗,將核子用於和平用途。然而,這對仍盼發展核武的國家來說,卻成為極力想規避的箝制,包括在台灣的中華民國。

中共核試成功,對台灣來說是一場極大的震撼,意味著兩岸間的軍力失衡更趨嚴重,不僅是人數上無法相抗,在技術上也難以制衡。在無法取得美國提供技術合作的情況下,蔣中正決定自主研發,一方面在國立清華大學成立核能工程學系,培養技術人才,一方面委派其長子為國防部副部長,創立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研製軍武科技,在其間密藏核武研製機構。

一九七○年代初期,台灣當局的布局雖接近完成,大局卻遭逢美國改變其東亞政策的衝擊,加以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後,國際地位大幅退縮,許多友邦紛紛轉向,這都使得台灣當局急切地寄望,擁有一個能增加底氣與籌碼的關鍵武器,持續核武就是最佳的選擇。清大核工系內的零功率實驗用反應爐,以及中山科學研究院自加拿大進口的重水反應爐,成了台灣發展核武的雙犄。其中後者更為重要的是,能提煉核武所需的鈽原料。

而藉著十大建設的規畫,以擴展民間電力需求為名,於台灣北海岸設置核能發電廠,亦能利用核能發電遺留的燃料提煉鈽。美國此時雖仍與台灣當局維持邦交,但並不樂見台灣發展核武。在美國的關切下,一九七二年甫接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不得不同意暫緩核武研發。

然而隨著美國於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逐漸在東亞抽手,不僅結束越戰,使得南越覆亡,拋棄台灣的態勢也更趨明顯。蔣經國在其第一任總統任內,祕密重啟核彈發展計畫。在政府的全力挹注下,研發進程飛快,至一九八七年左右,濃縮鈾技術基本已經掌握,僅再需一兩年的時間便能告成。

正逢此時,負責中科院核彈發展的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上校,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初棄職赴美,向美方供出台灣核彈發展的詳情,使得原本近乎密不透風的研發計畫曝了光,引發美國強烈關注。而身任總統且力主核彈發展的蔣經國,此時卻因身體逐漸不支,在張憲義赴美之後不久辭世。接任的李登輝總統,在美國手握實證的情況下,只能再度重申無意發展核武,配合美國與國際原子能委員會人員的檢查。

至此,中山科學研究院不僅被迫交出了相關的文件資料與燃料棒,重水反應爐還改為輕水反應爐,斷了爾後發展的相關技術與設備,也使得台灣發展核武之路就此告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