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助到助人 王莞心轉轉愛 李祖翔 |2020.12.24 語音朗讀 283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擔任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到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宣揚台灣傳統文化與表演,對生命與弱勢有所觸動。圖/王莞心提供 【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弱勢家庭出身的孩子,也可以憑一技之長躍上國際舞台。二十六歲的王莞心是自由舞者,擔任過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代表台灣出訪歐洲與非洲,不只能帶小學生舞出好成績,還能轉型成健身教練,行有餘力再資助弱勢孩童,陪他們長大、鼓勵他們持續做喜歡的事,像她一樣永不放棄。王莞心從小接觸舞蹈,大學也讀舞蹈系,畢業後到國外展演,二○一六年參加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徵選,因為有舞蹈專長,又通過了英文面試及獲得人氣網路票選,得到代表台灣宣揚文化與地理風貌的機會,特別的是在非洲看到營養不良的孩童,觸動對弱勢的惻隱之心,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成長歷程。堅持從不鬆懈 戰勝昨日自己以前她內心充滿疑惑,為什麼家裡沒錢?為什麼要擔心經濟問題?經過這一遭,懂了,也認了,「家境不好是事實,但我完成了代表台灣出訪的小夢想」。返台後,她多了一分沉穩,持續追夢,走進了校園指導舞蹈,也能繼續拿起書本閱讀,還到日本、南韓、香港、澳門、北京等地演出,二○一九年底疫情蔓延暫緩她的腳步,卻又因緣際會成為能一對一指導的健身教練。在健身房,不論跳舞、做空中瑜伽還是重訓,打好基本功的她都能做到,她會鼓勵學生「不要覺得做不到就放棄,當你跨出家門那一刻,就已經贏過昨天的自己」,也分享舞者一路走來的信念:「就算沒有達成目標也不要擔心、不要放棄,先慢下腳步,靜下來告訴自己:我可以的,再堅持一下下就好」,一次次的訓練都是與身體的對話、和肌肉的抗衡。健身如同練舞,王莞心說,台上演出完美一分鐘的成果,台下要練一年,辛苦練習都是為了將失誤降到最低,而所有改變都是漫長的,她沒有一刻鬆懈過。王莞心在衛武營歌劇院演出。圖/王莞心提供堅強、不服輸的她,日前忽然淚灑舞台,「問這個我一定哭!」好不容易工作做出一點成績,在疫情期間保有穩定收入,卻撥出部分薪水資助台灣世界展望會服務的國小女童。問及第一次收到孩子卡片的心情就哽咽,因為小時候自己也寫過卡片。從小失去父親的照顧,靠市場擺攤的母親拉拔成人,因為母親生病,家裡經濟困頓,小學四年級時社工找上她,腦海閃過的第一念頭是:「怎麼了?她是誰?來做什麼的?」後來知道只要社工出現自己就要完成一個任務──定期寫卡片問候資助人。資助國小女童 成為孩子貴人在她印象中,資助人都是神祕又低調的,未曾謀面。她兒時寫的內容與現在收到的卡片如出一轍,都是生活瑣事,但她會心一笑:「我非常理解。」對資助童而言,這樣的筆友關係是微妙的,落淚還夾雜著「我也能夠助人了」的感動,而且孩子跟她當年開始受助的年紀一樣,意義更深。王莞心很豁達、樂觀,她在社群軟體上的照片幾乎都有招牌動作站立劈腿,讓人看了就嘴角揚起。圖/王莞心提供小時候孤苦、沒有多餘衣服穿,長大後她成為送衣服給孤苦孩子的人。國中開始工讀,在西門町做小吃、洗碗,當超商店員、蘋果手機門市銷售員,因為很多貴人相助,能保持樂觀的心,所以現在她也成為貴人,讓弱勢孩子快樂、正向的長大。她的豁達、樂觀可以從練舞受傷選擇「與疼痛和平共處」看出,也能從Instagram幾乎每張照片都有招牌動作「站立劈腿」知道,讓每個人看了嘴角都上揚。王莞心說:「跌跌撞撞,只是生命的過程;現在的成就都是來自有挫折的環境。」未來她也立好志向,繼續跳舞、教學,把愛傳出去。 前一篇文章 上傳時程可延展 學習歷程檔案 容量增加1倍 下一篇文章 一字萬金、熱氣球 校慶展創意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5【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為學生健康把關 南市發表營養教育專書佛大參訪汶萊 辦學特色獲當地高中肯定 南華雲水書車成果展 展現全台首創由孩子創作AR繪本 校外文化體驗計畫開跑 逾5000名師生走出校園口腔保健 壽山攜手獸醫為狒狒拔牙、根管治療策展水圳故事 小學生化身自然觀察家 作者其他文章家扶無窮世代計畫 5千萬元缺口待補 憂YTR倡偏方 陽光急闢謠:燒燙傷快「沖冷水」2022金扶獎頒獎 賴清德勉勵5位自立「家扶兒」淨灘、立槳到吃素 培力園帶孩子體驗生活新風貌讓愛流動 祖父母為己立傳邀祖父母為自己立傳 壯世代讓家庭的「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