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症難以斷捨離 應靠心理治療改善

陳玲芳 |2020.12.22
1840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歲末年終,是人們展開大掃除、汰舊換新的時機,但對於囤積症患者而言,恐難「斷捨離」。根據日本作家山下英子觀察,發現「平常愈好相處的人,家裡雜物愈多」,她認為,這是一種「濫好人」情結作祟;三總精神科主治醫師楊聰財表示,「囤積症」患者的身心靈,對於如何排解「斷捨離」有情緒障礙,甚至會非常焦慮,不知道如何面對,需要靠藥物、認知行為等心理治療方式來改善。

山下英子以精神分析學角度,舉出難以「斷捨離」的濫好人,「丟不掉別人送的禮物」隱含三大心理因素:對送禮者感到抱歉,不希望對方覺得自己不珍惜他的好意、擔心送禮者知道他送的禮物被丟棄,會傷對方的心、希望盡可能滿足他人欲望,讓大家因為「我」的存在而開心;她強調,人總是會依自身情緒與利害程度,看待與他人的關係,即便對方會站在你的立場幫你設想,但「別人畢竟不是你」,有些人送的禮物,「你真的不需要」。

強迫症的一種

女是男的3倍

楊聰財指出,囤積症又稱儲物症,自二○一三年被納入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是屬於強迫症疾病的一種;其定義為「不當收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根據研究,囤積症有相當比例的患者,會伴隨情緒的不穩定,如廣泛性焦慮症或是分離焦慮症等,且女性通常為男性的三倍;楊聰財解釋,之所以比例高過於男性,主因是女性在關係上,會投入較多的感情層面。

如何分別「懶惰」與「囤積症」?楊聰財表示,重點在於是否影響生活,有些人的興趣是蒐集小物,如紙膠帶、扭蛋公仔等,在財力足以負荷及不構成公衛危害情況下,都屬正常;但如果一直囤積不必要的東西,甚至影響到居家環境、公共空間,以及在情緒上明顯有障礙,就可能罹患「囤積症」。

楊聰財說,美國精神醫學會研究指出,囤積症與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有關,涉及到腦部運作區塊,驅使其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治療上需要藥物調整血清素,使腦部系統運作更加穩定。

由於囤積症患者較缺乏自信,在人際關係上較退縮,因此才將興趣轉移到囤積物品。他建議患者除了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幫助其排解壓力、解決煩躁焦慮,以降低囤物頻率外,家人、朋友也要協助患者建立病識感,幫助患者脫離囤物深淵。

陪伴清理過程

用同理心安撫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淑花認為,所謂「斷捨離」也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任意丟棄囤積物是侵犯個人隱私、不尊重當事人的行為;如趁囤積者不在時,偷偷將其囤積的雜物丟掉,可能掀起一場不必要的家庭風暴。

李淑花認為,理當詢問當事人:「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空間騰出來?」不是告訴他應該怎麼做,而是從旁扮演協助角色,建議他從「比較不重要的東西」開始移除;在清理過程中,陪伴者應耐心安撫,且不能強迫當事人「一定要在某個時間內清理完畢」,以免造成身心負荷,欲速則不達。

李淑花提醒,有些囤積症個案,可能伴隨著「憂鬱症」症狀,尤其是家中長輩,如果連續兩周以上,食欲或體重改變、失眠或嗜睡、認知能力下降、專注力變差,或是幾乎每天都出現情緒低落等症狀,家人應盡快帶當事人就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