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山西運城傳說和歷史交織的城市 文/記者葉俊東、王新亞 |2020.12.12 語音朗讀 177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山西運城拍攝的夏日鹽湖美景。圖/新華社 萬榮縣榮河鎮田地中呈現的「五穀豐登」字樣。圖/新華社 黃河岸邊的稻田綠油油一片。圖/新華社 在山西省運城市雜交小麥創新基地,運城市 藍紅雜交小麥研究中心主任馮樹英在查看小麥 長勢。圖/新華社臨猗縣角 杯鄉村民正在採 摘柿子。圖/新華社在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人們參加關公誕辰紀念活動。圖/新華社 文/記者葉俊東、王新亞黃河出河套後,沿呂梁山脈自北而南,觸及秦嶺後又折向東流,在中國大陸版圖上畫出了「几字形」的最後一個大彎。在母親河這個溫柔遼闊的臂彎裡,「躺」著一塊面積達六千多平方公里、土壤肥沃、雨量充足的河谷盆地——運城盆地。這裡古稱「河東」,正是在這塊天造地設的人類宜居之地,孕育出中國最早的農耕文明,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躍於河東大地。山西運城,後因「鹽運之城」得名,也從此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中國農耕文明的起源角度來看,二○二○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落戶運城,著實有一種「回家」的意味。傳說、神話和歷史在豐收節前夕的運城籠罩在連綿細雨之中。透過朦朧的雨霧,河東大地上一塊塊密密匝匝、碩果纍纍的玉米地、果園如同等待檢閱的軍團,向人們傳遞著豐收的驕傲。在這農耕文明的故鄉,農業仍然是屹立不倒的支柱產業:傳統農業大市運城的糧食、棉花、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常年位居山西省第一;運城的二百六十三萬農民和十萬多名農業經營者,是中華農耕文明最忠實的繼承者和弘揚者。運城人對於自身傳承的農耕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和自豪感。從先秦至今,運城可謂人文燦爛,名勝數不勝數,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歷史上的龐然大物。比如,運城市聞喜縣有出過五十九個宰相的裴柏村,解州鎮有武聖關羽家廟、祖廟,但當地人最推崇的「運城往事」還是屬於「堯舜禹」,那是中華民族的原創時代。行走於運城各地,處處可見以堯舜禹時代命名的歷史遺跡:舜帝陵、舜王坪、大禹渡、禹鑿龍門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在這裡似乎真實存在。運城有個稷山縣,這個「稷」大大有名,乃是中國農業的始祖后稷。《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據說后稷原名棄,誕生於此地,天生就具備「袁隆平式」的科學精神,常常到田野中研究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探索春播秋收的農作規律。周圍百姓在他的示範帶動下,改良了半野生狀態的農業種植,形成了中國大陸第一批正規化運作的農業基地。棄的名聲不脛而走,傳到大人物耳中,於是堯封他為農師,舜封他為后稷,中華農耕文明的新紀元就此創立。大禹治水、后稷教農、嫘祖養蠶……中華農耕文明的先祖齊聚運城。如果說,上述說法有些類似民間故事,尚不足以為歷史學家所採信,那麼運城歷年來發掘的諸多考古遺址更具說服力。在垣曲縣下川遺址,出土了石磨盤、錛形器等原始農具,說明早在一萬六千年前此地就開始了「狗尾草」的馴育和最原始的農耕。在運城發掘的四百餘處石器遺址中,有碳化黍殼出土,也有「牛耕耬播圖」出土,說明河東先民已大量種植北方旱作農作物,並掌握了糧食加工技術,農耕文明的傳承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關於運城的農耕文明起源,傳說、神話和歷史交織在一起,繪就了一幅浪漫的畫卷。或許這幅畫卷不能寫成一篇確鑿的論文,但它卻足以留住中國人濃濃的鄉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農耕文明,傳承不易,革新尤難。如今甚至出現了「誰來種田」的憂思。「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南風歌》,據先秦古籍《禮記》記載為舜所作,是運城農耕文明史上的一首傑作,寫出了先民對大自然的禮讚和敬畏。農業靠天吃飯,溫暖溼潤的南風可以說是運城農業的命根子,傳統農業就這樣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下一代代延續下來,箇中艱難不言而喻。近年來,運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創建了一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五個省級示範園區,加快推進果業出口平台建設,果品年出口量四十多萬噸,遠銷六十九個國家和地區。現代農業,增產增收不能單靠老天,更大程度上要靠科學技術。運城提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大力發展高標準農田,實現「五網」配套,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標準,同時配備農田土壤水分監測管理系統、農作物病蟲情測報燈……依靠智能監控系統隨時準確掌握田間空氣和土壤溫溼度情況,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這樣的高標準農田,運城已經發展了四百五十萬畝。蘋果、梨等溫帶水果是運城農業的優勢產業。良種繁育、智慧果園、大數據集成、電子商務……從智慧種管到雲端銷售,運城加速果品全產業鏈提質提效。在這裡,蘋果種植過程的十八道工序已形成標準化生產體系,打造了一批現代化蘋果示範基地,讓運城蘋果有了品質保證。在物聯網技術的幫助下,農民只要在手機App上一點,澆水、噴肥、打藥這些農活都可實現自動化。萬榮蘋果、臨猗冬棗、鹽湖酥梨、絳縣山楂、永濟葡萄……新時代的運城農業,在老祖宗后稷所教的五穀種植之外,早已發展出豐富多采的新篇章。工業與農業俱進傳統農業變身旅遊資源農耕,是人與自然的互動;豐收,是生命活動結出的碩果,是大地對於人類豐厚的饋贈。農耕文明自有其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穿越千年,不僅未見衰落,反而更加動人。探尋緣由,可能是其以生命的活動為核心,而生命的力量正在於生生不息,永遠蓬勃向上。如果說,數千年前,農耕文明的出現解決了人類的生存問題,在人類發展史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當下,在工業化、信息化建設日新月異的中國大陸,與時俱進的農耕文明正煥發出新的活力。比如,旅遊農業、休閒農業持續受到熱捧,傳統農耕體驗備受少年兒童喜愛,這其中不僅有著呼吸新鮮空氣等健康需求,同樣有儀式感、生命感悟等精神層面的收穫。又比如,在互聯網上,人們既欽佩、崇尚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這樣的農業科學家,同時也為李子柒(中國大陸美食影片製作者)這樣用新形式傳播農耕文化的網紅點讚。行走在運城大地,感受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農業的交匯,令人恍然又欣然。農耕文明的故鄉,在求新求變中努力守住初心:不僅積極恢復、保護歷史古蹟,大力弘揚傳統的中華農耕文化,還在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上把農業與二三產業緊密結合,發展旅遊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科普農業等新的農業門類,把農業的生產過程、生產場景以及農耕文明的歷史起源,都變成了旅遊資源。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需要一個回得去的故鄉。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考古的故事】 岷江峽谷的古羌文化 下一篇文章 跨境電商 俄羅斯商品也熱銷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6【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7【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08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