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宥達 展臂推閱讀 為原鄉找幸福 文/程憲 |2020.11.28 語音朗讀 243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陳宥達感悟生命無常,圓夢應趁早。 圖/陳宥達提供 「台灣的醫生,到花蓮很遠,去美國很近」。醫學院畢業那年,因為這句話的衝擊,讓現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的陳宥達醫師,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在雲霧繚繞的高雄偏鄉那瑪夏,開啟了一段陪伴偏鄉孩子的閱讀之旅。 圖/陳宥達提供 佐克曼教授(右2)和太太Pam(左2),兩人都是傑出的兒科醫生。圖/陳宥達提供 帶醫師、學生及義工,結合幼兒園小朋友, 前往老人日照中心進行老幼共讀。圖/陳宥達提供藉由看診和讀繪本,就可以知道孩子 的發展是否跟上進度。圖/陳宥達提供原鄉最缺的不是物資,而是帶領者和 知識。圖/陳宥達提供醫護人員投入閱讀。圖/陳宥達提供 文/程憲「台灣的醫生,到花蓮很遠,去美國很近」。醫學院畢業那年,因為這句話的衝擊,讓現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的陳宥達醫師,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在雲霧繚繞的高雄偏鄉那瑪夏,開啟了一段陪伴偏鄉孩子的閱讀之旅。2018年,熱血醫師陳宥達獲選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金,展開「展臂閱讀──讓親子醫起共讀」計畫,在全國最需要的偏遠地區,撒下閱讀的種籽。陳宥達帶領團隊,陸續舉辦超過100場推廣講座,倡導學齡前親子共讀重要性,深信只要善用童書加上對嬰幼兒發展的認識,就能讓親子共讀對家庭來說不是負擔,而是好玩、輕鬆的活動!短短2年間,共有9000位醫護人員、幼教、特教老師、家長因此受益。專案更募集了超過8800本學齡前童書,帶進60個偏鄉據點,讓超過8000個家庭受惠。透過醫師、衛生所、幼兒園和家長的四方串連,讓愈來愈多偏鄉孩子開始愛上閱讀,遠離3C,有機會翻轉自己的命運。考上醫學院就去義診考進醫學院那年,剛成為眾人讚許羨慕的醫學院準新鮮人,陳宥達不是瘋狂玩樂或出國遊學,而是當家教存錢去非洲馬達加斯加義診圓夢。義診結束時,陳宥達的心底已埋下「想要解決社會問題,改善弱勢困境」的決心。回台灣後,陳宥達跟隨路竹會前往台灣偏鄉義診,也一如其他醫學生般,祈求順遂畢業、實習、成為醫生,沒想到因為甲狀腺癌,他不得不暫停實習。「那時候,感悟生命很有限,有意義的事情最好立刻去做,不用太利益主義。」持著這樣的信念,2015年,陳宥達參與了聯合醫學基金會張耀懋執行長發起的「史懷哲2.0計畫」,選擇到高雄那瑪夏駐點,原計畫只有一個月,但陳宥達決定多留下來一段時間。在長期蹲點與多次家訪後,陳宥達發現,偏鄉社區高達20%的孩子發展遲緩,等待早期療癒協助的孩子,比例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指稱的6-8%。ROR模式具有實證支持陳宥達發現,偏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雖然因八八風災,有新的圖書設備和資源挹注,但要讓家庭產生閱讀的動機依然不足,尤其隔代教養與單親等高風險家庭,更是困難重重。陳宥達決定發揮實證研究精神,尋找有效解方。「醫學院的訓練講求科學,解決問題要用有效的方法。」陳宥達看到前一年(2014)美國兒科醫學會發表的文獻《推廣早期素養是兒童照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認識了1989年創立的Reach Out and Read(ROR)非營利組織,鼓勵醫師藉看診接觸弱勢家庭的機會,提倡親子共讀。「我看到醫護人員在診間為孩子翻開童書,這個現象太有趣了,台灣也應該要有!」陳宥達立刻四處募集繪本,希望改善長駐偏鄉看到的問題。一開始,計畫即受到挑戰,沒有適合孩童年齡的繪本、未掌握到共讀技巧、繁忙的臨床工作中如何導入親子共讀……等因素,都需要花心思解決與持續溝通。為此,陳宥達決定前往美國取經,與史丹福兒童醫院醫師分享「那瑪夏經驗」,並跟隨在ROR創辦人貝瑞.佐克曼(Barry Zuckerman)教授身旁學習更多實務經驗。醫護展現神奇的改變畢業那年,陳宥達牢記在台灣行醫41年的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創辦人薄柔纜醫師說的:「台灣的醫生,到花蓮很遠,去美國很近」,決定放棄出國,留在台灣為這片土地努力,他再度回到部落,與醫護人員持續推動展臂閱讀計畫,後續更延伸到嘉義縣、苗栗縣等地。原本想效法薄柔纜選擇外科的陳宥達,最後因為長駐的經驗影響,深刻體會基層醫療的重要,因而選擇了家醫科訓練,希望與社區閱讀相關單位合作,共同翻轉醫療與教育的不平等。2016年,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正式成立了,缺乏非營利組織經營經驗的陳宥達,一開始只能自掏腰包,把PGY(醫學院畢業後的一般醫學訓練)薪水捐出來,加上一些熱血的大學生,苦撐著實踐理想。閱讀處方實現大願力所幸,在四處奔走募款的過程中,之前一同去非洲義診的吳明慧藥師,大力引介資源支持;此外,一路走來堅持努力的成果,也感動了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詹前俊醫師,及扶輪社、企業、大專院校等單位投注資源,支持他在偏鄉設置候診閱讀區、培訓醫療人員為學齡前兒童家庭開立「閱讀處方」,分享共讀繪本的喜悅。2018年,陳宥達陸續發起校園「巡迴書袋」、「新住民兒童臉譜書」等計畫,為了讓社區的力量能成為永續推動的動能,協會每月更舉辦閱讀義工培訓與經驗傳承。「原本小朋友害怕來到衛生所,後來發現這裡有大哥哥、大姐姐會說故事,醫生一開始還會帶小朋友到書櫃選書,讓原本是哭聲的注射室充滿笑聲。」2019年,陳宥達受到北醫附醫的支持展開「繁星小醫師」計畫,由醫師走入社區帶領「老幼共讀」。當年,美國ROR正好創立30周年,擔任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的陳宥達,邀請一路給予指導的恩師佐克曼教授來台灣,為台美醫界共同推動親子共讀,開展里程碑。期間佐克曼教授走訪偏鄉衛生所及幼兒園、拜會國健署長官、在國際研討會分享多年經驗,並將台灣努力推廣親子共讀的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 前一篇文章 教育醫療 跨部推共讀 下一篇文章 雨下不停山毛櫸步道泥濘 他們背石鋪路網友讚爆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2025.06.2903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04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5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2025.06.2906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7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8清涼一夏 動物避暑妙方多2025.06.2909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10【植物觀察】一樹白雪 偶遇澳洲茶樹2025.06.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洪麗鳳 巧手製華蓋 穿旗袍行堂林玉梅 70年義工心念堅定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以各種形式進行展演林儒麟 原創音樂劇促族群融合林暉 多元跨界的文化企業家 作者其他文章汰換空調設備 降溫兼顧減碳綠色航運當道 不減碳就繳錢各大金控 校園徵才合計4萬人撞到月亮的樹 台灣杉成東亞最高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