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新版《兒童健康手冊》中,特別強調親子共讀的重要性。
「唯有醫療人員先接受了,才能說服家長,家長回到家裡才會與小孩共讀,最後影響孩子的發展。」陳宥達鼓勵醫護人員,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在每次健兒門診過程,將童書當作評估發展的聽診器,解析當下兒童行為。
舉例來說,孩子1歲前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從孩子眼神看圖片、被聲音吸引、伸手拍打圖片、抓書、咬書的行為,代表孩子很享受親子共讀的過程,對於大腦感官的發展,超乎大人想像。漸漸的,家長從指物命名的過程,逐漸導入對話式共讀(不是單向說故事給孩子聽),一問一答間,幫助孩子萌發閱讀素養。
「不必將故事從頭到尾讀完,可以針對孩子感興趣的圖片提問或對話,引起興趣後再延伸與重複,共讀才有意義。」陳宥達將長年推動親子共讀的臨床經驗,投書至醫師公會,受到衛福部國健署與教育部「閱讀起步走」計畫的關注,受邀參與政策推動會議,以及親子共讀科普影片製作、醫護人員「親子共讀教材」彙編等工作。
近年來,教育部「閱讀起步走」計畫每年都邀請醫師參與,衛福部國健署也在2017年,宣布「母嬰親善2.0醫院評鑑」,以及2019年「產後護理之家」評鑑中,納入親子共讀推廣績效,以符合國際趨勢。新版的《兒童健康手冊》中,更提升了親子共讀的能見度。
整體來說,有愈來愈多場域,都在努力提升兒童早期閱讀的氛圍,包括醫療系統如新生兒室、健兒門診、候診間、產後護理之家;教育與社政系統如圖書館、博物館、托嬰中心、親子館;企業與出版單位如媽媽教室、繪本出版、超商兒童閱覽室、企業志願服務日……皆加入推廣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