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夫妻、親子、婆媳、手足等各種關係,往往一句話、一個決定或一個作為,就令對方跳腳發怒,那是因為界限被踩到了。每個人的界限標準不一,有的人界限狹隘,一觸即發;有的人界限無邊無際,完全不在乎。
阮妹被欺負
「妳憑什麼跑來找孩子,不是妳不要他們的嗎?離婚就離婚了,幹嘛還鬼鬼祟祟地跑來糾纏?」美旭憑著她是「前小姑」的身分,在屋外對著女子大吼。
「唉!她超過界限了。」當我聽到所謂「鬼鬼祟祟」女子的傾訴,告訴她──前小姑做得太超過了。
掉淚的阮妹來自越南,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原以為可以從此過著衣食不愁、家庭幸福的生活。不料,婆家嫌她娘家窮,老公又對她暴力相向,在忍無可忍之下,她簽字離婚,條件就是放棄兩個兒子。
在引導阮妹成長、力挽命運頹勢的過程,我分析了前小姑的不當之處,怎可拿「哥哥的氣勢」去壓前大嫂:「這很不恰當。妳是兩個小朋友的媽媽,理當會關心;加上她又是主要照顧者,應理解母子連心的必然性。可惜,她卻以法律判決來壓妳,又以『前小姑』的身分責罵妳,莫怪妳要難過傷心。」
阮妹復原之路還需要一段時日,但至少,她要先看懂「人際界限」裡所受到的委屈,不要因此放棄自立自強。
老公不懂界限?
另一位也是踩到界限而不自知的案例。
政雄、美菊夫妻倆因爭執不下而安排諮詢,政雄問道:「我的弟弟近日得了胰臟癌,看他日漸消瘦、食欲不振,我急得帶他到處找醫生,我老婆卻說我本末倒置,怪我不先照顧自己的家,甚至還嫉妒地說,我對她不如對弟弟好。我跟她說,弟弟是這個世界上我最親的人,自從爸媽去世後,我們兄弟倆一起長大,我不照顧他,誰照顧他?」
「弟弟有結婚嗎?」
政雄點點頭。
「他有兒女嗎?」
政雄再次點點頭。
「孩子都大了嗎?」
政雄說:「女兒三十二歲,兒子三十歲,都在上班,還沒結婚。」
「他們有主動照顧你弟弟嗎?」
政雄迅速點點頭,想了想又說:「不過,那是我弟弟。」
政雄想爭取最後時光為弟弟做點什麼,從哥哥的角度出發是無可厚非;至於美菊,只是不滿意老公棄自家孩子、老婆於不顧,其實也沒犯錯。
找回平衡點
輪到美菊發言時,她說:「我並不反對他關心小叔,但是他除了上班,所有心思都在醫院裡,我當然生氣……」講到這裡,美菊突然把臉轉向政雄:「你知道家裡這三個月發生了什麼事嗎?我的氣喘又犯了,你曉得嗎?兒子搞拒學,你有關心他嗎?……」
政雄聽得一愣一愣的,囁嚅地說:「妳不是把家照顧得很好嗎?我一直很感謝妳呀……」
這時,美菊突然淚水急奔,心裡的委屈脫口而出:「我也需要有人關心呀!」
政雄終於知道,需要在「關愛弟弟」和「關愛老婆」、「關愛兒女」之間抓到平衡點。否則,當時間、空間還有心思失了準,界限一模糊,關係就會不平衡。
另外,我也勸導美菊:「老公多關照弟弟,希望人生不要有遺憾,妳要多體諒。幸好他不是棄家於不顧、遠走高飛的男人,對不對?」
說到這裡,美菊突然噗哧一聲笑了,說:「諒他也不敢!」
界限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它明明白白地存在人們的「感覺」裡,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還是需要靈敏地覺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