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徐行】 銅鑼市場去來

文/劉克襄 |2020.10.27
1843觀看次
字級

文/劉克襄

從台中出發,南田中,北銅鑼,都是心目中漫遊郊野的大站。

在這兩座車站下車,走往遠方之前,拜訪菜市場已成習慣。銅鑼客家人多,愈加有一內山小鎮的生活氛圍。

我何以對銅鑼如此看重,應該是從獸肉店開始,這樣有趣的店名,最早便是在此邂逅,此後沿台三線多所見聞。仔細探問店名之意,大抵是販售豬肉,或者豬肉批發之意,因而得此總稱。但我總以為,過往應該還有其他山產,至少老人家都會提到一些。

來此多回後,我最偏愛的是在地早餐,一趟郊野行程,若能有市場的食物加持,彷彿一起步就是美麗的出發。

銅鑼的早餐大抵有三四處。郵局旁燒餅店的薄餅夾蛋加油條,我和山友最愛買了上路,跟陌生的阿公阿婆一起搭乘客運。接著在車廂裡快意地啖食,更有貼近在地生活的情境,身心也跟著這等體驗,浮升諸多快樂。

有時我也會轉換口味,改到銅鑼路口買客家粿食。路口有三四攤,毫無一般旅遊市區的商業氣息。琳瑯滿目的在地點心,精采地保有道地傳統口味。價格又便宜實惠,讓人好想每種都嘗試。其中的芋蔥粿和粿葉菜包,我總是毫不忌口地多買幾個再上路,中餐常吃得飽足。

但我還有一個願望,始終無法達成。路口的蛋餅,每回去都大排長龍。在地人總是有時間靜候,而且常一買十來個,彷彿都不用工作,一整日就等著這攤早點出爐。因而像我這樣周末才去的外地人,若無三兩三的閒暇,根本毫無購買的機會。試了幾次,都鎩羽而歸。

在這裡買菜,屢屢聽到閩客國台語交雜對話,彷彿各種語言都能水乳交融。但我特別偏愛跟客家大嬸或阿婆買蔬果,直覺她們都是在地菜農。

有回遇到一位新雞隆來的大姐,因為對那處封閉的山谷充滿濃郁情感,且去了多回。這樣的巧遇,讓我懷有熟稔的快樂,彷彿遇到故鄉來的親友般興奮。

但,哎喲,年紀大了,竟忘記她的名字,好像姓張,住在彭屋上去一點的住家,接近八燕坑別墅區。上回在那兒,友人跟食蟹獴家族錯身,我則記錄了石虎的排遺。幾乎每個路段的景色,我還能朗朗上口。

我們聊到適合鳥瞰周遭的觀音山時,特別有共鳴。她的攤位在打鐵店對面,內容有仙草、蒲瓜、冬瓜、韭菜、隼人瓜和金桔醬等,相較於其他老嫗老漢,菜色內容算是豐富,不愧新雞隆之名。

但其中有兩包過貓,讓我非常困惑,因而一再追問。她說,過貓是此地附近田裡種的,原來大姐在銅鑼附近也有塊田。這樣據實以告,顯見其憨厚。若說山地也有,我真要疑慮不安了。

她賣的比隔壁大媽便宜,人家一條絲瓜近五十,大姐的絲瓜只及三分之二,三條加總也是這價錢,把遙遠山區的誠實都帶下山來。原來,客家農婦隱隱也可分山上和山下的。

我只想煮絲瓜稀飯,待會兒還要走長路,因而央求賣我一小條。她也只取二十元,既不討價,也不附帶要求,我多買些什麼。重點是帶回家削皮煮湯,只用少許鹽,滋味依舊甜美,好後悔沒多買幾條。

打鐵店是我走逛市場必訪之地,透過各款式的工具,地方農作認識得更多樣。老闆在修理一根九贊頭舊鋤。他的前面還有一排十來把,我問這一排都是用什麼材質,他說同一樹種,但外國進口的,台灣已無人使用本地貨。本地九贊頭乏人截取,也不允准胡亂砍伐。這說法不盡然對,但也接近真實。

友人說這裡有賣益母草的,但我好眼弱,遍尋不著。以前在台中見過賣益母草幼苗的婦人,這樣的市場風景愈來愈少了。

各地都這樣,無論閩客,小鎮菜市場假日總是有不少附近農家小攤,擠得街道熱熱鬧鬧。公有市場反而稀落了,沒什麼人進去光顧。

對了,還有,還有,銅鑼路和中正路,客家傳統粿食對面,那家老式木房,低矮的,小小的,似乎沒什麼顯著名字的麵攤,又好像叫什麼韓鄉村,只賣牛肉麵、湯麵和炸醬麵三款,不知風味如何。早上七點起鍋升爐,無法定出結束時間。市場的小吃就是這麼自負。

精采的市場小吃乃一地生活之肺腑。路過多回,不曾聞香下馬,改日或該去品嘗看看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