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崑曲登雲端 非遺不寂寞

文/記者許曉青、邱冰清 |2020.10.17
1751觀看次
字級
在蘇州虎丘景區,小選手在比賽中表演崑曲。 圖/新華社
市民在豫園九曲橋廣場觀看崑曲表演《遊園驚夢》。 圖/新華社
上海浦江游輪上的崑曲表演。 圖/新華社
蘇州博物館藏品與江南傳統技藝、曲藝、民俗等走進商場。崑曲演員在上海世紀匯廣場表演。圖╲新華社
實景版崑曲《牡丹亭.遊園驚夢》。圖╲新華社
演員在北京東城區玉河上演唱崑曲《牡丹亭》。圖╲新華社

文/記者許曉青、邱冰清

「一別數月,簫笙笛難封;奼紫嫣紅,水磨聲裊裊。」新冠病毒疫情一度中斷了中國百戲之祖崑曲的演出,而今隨著劇團復工、曲目復演,姑蘇城、上海灘的戲台又熱鬧起來,在崑曲的「家鄉」江蘇及上海(古稱吳地)這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始終延續著溫婉雋永的中國審美。

直播互動全新體驗

今年春天,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江蘇省崑劇院蘭苑劇場的舞台燈光不得不「暗淡」下來。為讓戲迷繼續享受崑曲藝術,也讓崑曲演員能登台以滋養自己的藝術生命,江蘇省崑劇院通過「5G聲聲慢」重新拉開崑曲的表演大幕。

崑劇的魅力在於一唱三歎。5G信號高速率、低時延的技術優勢,可以降低直播畫面壓縮比例,減少畫質在傳輸中的損失,增強視覺感受。原本只有一百三十七個座位的蘭苑劇場,在其中一晚的直播中累計有二千多人次在線觀看。

屏幕另一端的受眾紛紛表示「演員的表情不用靠想像了」「太清晰啦,對外地人來說方便太多了」。

不滿足於簡單的5G直播崑曲,今年五月,江蘇省崑劇院在一場《桃花扇》實景演出中,嘗試將虛擬現實(VR)和崑曲相結合。受眾可戴上3D眼鏡,打開相關手機客戶端,在屏幕上滑動手指,選擇任意視角觀看演出。

新技術與古老非遺的結合,不僅讓崑曲煥發了新活力,也降低了門檻。觀眾花十幾塊錢的票價,即可坐在家中享受貴賓般的劇場體驗。同時,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讓更多人有機會走近崑曲、欣賞崑曲。

此外,直播間互動、彈幕聊天等也成為觀眾線上看戲的全新體驗。在上海,有「崑曲王子」之稱的張軍還在江南水鄉朱家角古鎮課植園嘗試了多維度網絡高清直播,視覺衝擊力依託「雲端」再升級。

從傳統邁向現代,擁有六百多年悠久歷史的崑曲,與人工智能場景建立聯繫。「5G環境下的三維高清傳輸、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開始介入崑曲的演出和傳播。」二○二○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一家參會的智能視覺處理機構如此展望。

水磨腔根在江南

中國崑曲藝術於二○○一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是中國的百戲之祖,更是非遺之首。但崑曲從哪裡來?

學者研究發現,古人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此「肉」非餐桌上的肉,而是指人類天生的歌喉。崑曲初生時,清唱方式是主流,到明代中葉,傳承宋元精要,江南水鄉的雨露滋養出千回百轉的「水磨腔」,又稱崑腔、崑山腔。「水磨」是中國古代一種精緻研磨工藝,千回百轉,與當時江南文人士大夫相對富庶、悠閒的生活節奏相仿。

據記載,明代中期,久居江南的魏良輔總結梳理南曲和北曲的演唱特點,定下曲律,創造了「水磨腔」的歌唱體系。隨後,出生於崑山的梁辰魚按此唱腔,結合傳奇故事,寫成崑曲「第一劇」《浣紗記》,搬上舞台。此後,又有湯顯祖筆下著名的「臨川四夢」——《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還魂記》(後稱牡丹亭)。

到清代中葉,崑劇又輻射影響中國大陸多個劇種,推動戲曲藝術不斷改良革新。隨著時間推移,崑劇不斷發展,融歌、舞、劇、技於一爐,完整體現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強大生命力,不愧為非遺之首。

從魏良輔探索「水磨腔」、梁辰魚創作《浣紗記》,崑曲從雅士清唱逐步演變為器樂伴奏的舞台戲劇,歷久彌新。二○一九年,上海崑劇團大膽創新——用崑劇來回答崑劇的「靈魂之問」,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推出參演劇目《浣紗記傳奇》,將魏良輔、梁辰魚、張野塘等崑曲改良創新的重要歷史人物及其傳奇經歷搬上舞台。

《浣紗記傳奇》藝術指導、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岳美緹說,《浣紗記》是崑曲演劇史上的開山之作,活在當下的崑曲從業者懷著敬畏之心,把崑曲「祖先的故事」搬上舞台,可以讓更多人真正了解這一人類瑰寶的來龍去脈。

古時的網紅 流行的歌曲

「曲聖」魏良輔在研究「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時,時常自己試唱,比他年輕約三十歲的梁辰魚也身體力行。回望崑劇的形成,這些「祖師爺」好比是第一代崑劇小生。而崑曲則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堪稱古時「網紅」。

「長刀大弓,坐擁江東,車如流水馬如龍……」這是崑曲小生入行的第一練習曲《浣紗記.打圍》中的曲牌「北醉太平」。但直到目前,中國大陸從事崑曲小生行當的演員及傳人也僅數十人,崑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十分明顯。

「如果崑劇團沒有好的小生,很難想像這個狀態。」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耄耋之年的國家一級演員蔡正仁說:「崑曲不可能跳過小生這個行當。京劇也有小生,但主角為老生,配角為小生。小生則是崑曲的主角。」

或許是巧合,二○○八年北京奧運開幕演出,代表中國古典戲曲亮相歷史文化長卷場景的恰恰是崑曲小生。全球億萬觀眾的目光,讓非遺熠熠生輝。

蔡正仁師承俞振飛和沈傳芷等崑曲名家,他扮「巾生」時是《牡丹亭》的柳夢梅,他若扮成「大冠生」就是《長生殿》中的唐明皇。他還曾在崑劇《曲聖魏良輔》中扮演魏良輔,以致敬行內祖師爺。近年來跟隨蔡正仁學習的小生有所增加,目前張軍、黎安、胡維露、張爭耀等學生活躍在一線。

以湯顯祖的《牡丹亭》為例,「八○後」小生、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副院長施夏明介紹,雖同出於湯顯祖的經典名作,但各個院團在劇情鋪排、演繹風格、細節處理等方面均會有所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版本的演繹。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自己便有南崑傳承版《牡丹亭》和精華版《牡丹亭》兩個版本。

近年來,崑曲不再曲高和寡,而是知音漸多。《牡丹亭》中的巾生「柳夢梅」,見證了崑曲近年來的繁榮與創新。在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的《牡丹亭》園林版隨四季景觀變化公演,而上海崑劇團推出包括《牡丹亭》在內的《臨川四夢》,實現了「接力」演繹「四夢」的夢想。《牡丹亭》還有在北京久演不衰的「廳堂版」,在蘇州多次推出的海峽兩岸「青春版」,以及日本國寶級大師阪東玉三郎在海外出演的「中日版」等。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