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高中階段首度增設每周二至三小時的「彈性學習時間」。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高中階段增設每周二至三小時的「彈性學習時間」,提供學生一門空白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學校特色活動等。但有學者表示,彈性學習時間配套不足,導致師生不理解自主學習而淪為「自習課」,恐徒具形式,喪失彈性學習精神。
依據各校規畫,高中生平均每周可有二至三節堂數進行彈性學習,例如自主學習、參加學校規畫的選手培訓、充實或補強性教學、特色活動等;學校也應協助個別學生擬定專屬自己的自主學習計畫。
近期一項調查發現,有五成五的新課綱高中生認為,自主學習要達到的目標不明確,是最大挑戰;四成四學生認為,不確定自主學習計畫與升學要如何對應。在教師方面,有五成以上認為自主學習的最大挑戰,是學生「自律不足,忍不住滑手機」。
調查也發現,公立高中尤其明星高中,因校風較自由,學生自主學習的彈性大,提出自主學習計畫比率低。
相較之下,私立高中因為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期待高,老師在自主學習上的引導、介入較高,提出自主學習的比率達八成三。
學者:
教學內容大同小異
前台東教育處長、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所長劉鎮寧指出,自主學習應以學生為主體,每個人的計畫及執行都有多元化,但實際上,教學現場內容大同小異,失去彈性學習時間的目的。
劉鎮寧認為,教育行政機關必須有系統推動老師自主學習培養力,否則,不了解自主學習精神的老師、校方,只會讓自主學習淪為自習課。
淡江大學教育與領導研究所所長、高中優質化暨課綱前導學校北一區召集人薛曉華表示,高中生升大學後,要立刻面臨高度自由的學習階段,高中的銜接十分重要;新課綱賦予學生至少十八小時的自主學習機會,「是一種新的練習」,如果師生能把自主學習做好,一○八課綱也就能做好了。
老師:
天馬行空各做研究
但台北市成淵高中英文教師李宜樺說,過去教學模式被詬病,太填鴨,孩子也欠缺獨立思考能力;新課綱彈性學習時間把課堂空下來,目的就是讓學生喘口氣,有空白的時間來反思、或從事自己有興趣的研究。即便彈性學習時間變成「自習課」,只要孩子有學習、而非休息,不是壞事。
李宜樺也舉例,班上三十四位學生,每個人的興趣及性向不同,未來想就讀的科系也不一樣,彈性學習時間也讓孩子各自天馬行空做研究。像有學生這學期以日本震災為題,探討日本常見地震災害,卻仍有很多地區的木造建築沒有抗震效果的背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