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從清代開始 接力行善

文/記者顧小立、鄭夢雨 |2020.09.26
1623觀看次
字級
童松達(右)將酸梅湯贈與古街鄰居。圖/新華社
童松達生火,和大兒媳胡亞蓮燒水(圖),準備製作酸梅湯。圖/新華社
童松達生火(圖),和大兒媳胡亞蓮燒水,準備製作酸梅湯。圖/新華社
曾孫女周予童將 酸梅湯贈予路人。圖╲新華社
一家人贈完當日 的酸梅湯後,騎車 返回家中。圖╲新華社

文/記者顧小立、鄭夢雨

陳皮、甘草、烏梅、薄荷葉、山楂。

啪拉作響的火舌舔著漆黑鋥亮的鐵鍋,霧氣在老式的南方土灶前瀰漫繚繞。當五味藥材混合著冰糖倒入鐵鍋中咕咚咕咚作響的沸水裡時,絲絲沁甜的氣息霎時在屋內升騰了起來。

「酸梅湯,對消暑解渴再好不過了。拿到鎮上送給過路的行人們一喝,他們就不太會中暑了。」

八十四歲的童松達靠近記者耳邊念叨著自家酸梅湯的功效,隨後熟練地往土灶裡添了幾根枯枝,看著孫女用湯勺一遍又一遍攪拌著鍋中的湯水,目光移向窗外,若有所思。

「您堅持免費給路人送湯送茶的多少年了?」初見童松達,記者問。

「記不清了,真記不清。」童松達擺擺手,憨厚地笑了笑,「反正童家就這麼一代代傳下來了。」

免費送茶無字族規

不過在街坊鄰居們眼裡,童家的免費送茶可是整個前童鎮的「集體記憶」。走到鎮口一問「送茶的童家」,可能就遇到好幾個嗓子搶著指路。

前童鎮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一條白溪緣渠入鎮,汩汩清泉挨戶環流,近似八卦狀的水系環繞古祠、舊宅與老街間。從造橋鋪路到做飯燒茶,老前童人的衣食住行,都要在「水」字上做不少文章。

黃洋市是前童鎮的一處集貿市場。自明清以來,每月逢農曆初二、初七,該市場便商賈雲集,人聲鼎沸,車馬川流不息。行旅者遠道而來,歇腳消暑成了必然需求,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街邊老房的路廊下便出現了送茶人的身影。

「前童人好客。老百姓拿不出什麼珍貴的待客之禮,一碗涼茶就是好東西。」前童鎮居民童鐵策說。

「黃洋市路廊,過客久悵望梅,公獨創辦什器燒茶,以解人渴,四世相傳到今。」在前童鎮記者找到了一本《塔山童氏族譜》,在卷一的童維泰傳中發現了關於童家煮茶人年代最早的一行文字記載。童維泰出生於清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而在童偉泰的後人童錫楷、童邦標的族譜中,也分別有「每歲自夏及秋,煮茶濟渴至今」、「每歲夏月,必親至黃洋市烹茶以濟行人,至老不輟」的明確紀錄。

在童松達十多歲時,他開始幫助父親一起燒水、煮茶並挑到鎮上供路人取用。「當時只煮水煮茶,還沒有酸梅湯一類。水就放在一個大的石臼裡,石臼旁有張桌子,桌子上放個勺子和碗,過路的行人渴了就自己去取水喝。」童松達說。

胡亞麗是童松達的兒媳。曾有一段時間,她無法理解童松達為何非要自掏腰包、耗時耗力地去做這件「利人不利己」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公公告訴她說,鄰村曾經有一位農人,在驕陽下結束一天的勞作後口渴難耐,急匆匆回到家裡拿起一個瓶子仰頭就開始灌,然而因為喝得太急,沒有發現瓶子裡裝的是農藥。「沒過兩天,人就不行了。」從那天起,胡亞麗漸漸明白——樸素之善,可成好生之德。

「無論到哪一代,送茶這件事不能斷。」童松達說,他還記得父親當年對自己的囑託。這個囑託,在童家可算是口耳相傳的「無字族規」。

「計較」與「不計較」

童鐵策回憶起了第一次見到童松達時的場景。

「那時他估計也就半人多高吧。」童鐵策用手比畫了一下七十年前童松達的身高,少年「送茶工」的形象彷彿又重現在他的眼前。「老遠就看見一個小身板提著兩個笨重的水桶晃蕩晃蕩,一路走水一路灑,還沒到茶攤上呢,水就差不多都快晃完了。他父親見了挺生氣,指著他的鼻子對著他一頓罵。」

燒水需要大量柴火,然而早些年柴火的獲得並不容易。平時童松達需要務農,他都是用農忙空下來的時間煮茶送茶。每次砍柴需要去離家三十里外的梁皇山,往往凌晨兩點出門,一直到傍晚五點左右才能回家,年輕時童松達每次一擔就是近百斤。山路崎嶇,被草割傷是常有的事,有時甚至還會遇到毒蛇。

不過,童松達不會因為勞累和危險而退縮。鄰居們評價,童松達這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樂觀」,總是為他人想得周到一些。即使是外人看起來很普通的送茶操作,童松達也盡量再多為過路者考慮:茶具從自家帶過去備好,茶水的量根據人流情況不斷調整,如果實在遇到哪天喝茶的人特別多,那也沒關係,「中午回去再煮一次就是了。我受累一點,讓大家舒服一點。」童松達說。

除了免費煮茶,童松達也時常會幫鄉里做一些別的事情。《塔山童氏族譜》裡記載,「環村圳岸路,每因夏水浸灌多坍缺,前後溪橋屢被大水衝壞」,童維泰便「補砌修整」、「率眾重築」,童錫楷、童邦標二人也有類似經歷。或許是受祖上家風影響,童松達也對修路「情有獨鍾」。「有一次發了大水,一家農戶的田埂被衝掉了,他扛著傢伙就去別人家義務補田埂去了。」童鐵策說,在鎮上還沒什麼瀝青路水泥路的年代,一旦出行要道損壞,童松達便拿著鋤頭、畚箕,挑著一筐砂土和石頭去填去修,「一修就是好幾天」。

在童鐵策印象中,童松達什麼事都比較看得開,「凡事也不計較」。過去前童鎮灌溉用的農田水是從白溪上引下來的,每年天氣一熱,灌溉水總是不夠用。一位村民有次偷偷用泥土堵住了童松達農田的溝渠,這樣一來自家的稻田滋養充沛,而旁邊童松達的地卻「叫渴連天」了。

沒過兩天,鎮上的居民就發現了這個「小動作」。大家本以為童松達一定會不忿上門理論,沒想到他最後只留了十個字:「給就給一點,讓一讓就好。」

不過,有一件事童松達卻一定會「計較」——茶水湯水決不能過夜。

「以前老輩人講『過夜茶,毒如蛇』。既然做好事、做善事,一定要做徹底。」 童松達說。

酸梅湯 會一直送下去

童松達送茶的幾十年裡前童鎮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九七三年梁皇山至前童鎮的公路通車,一九八○年前童鎮到寧海縣城的公路通車,黃洋市路廊漸漸「門前冷落車馬稀」,人流逐漸減少。童松達的茶攤幾十年內也換過不少地方,有時放到了古鎮門口,有時也放到寧海縣城的東門白嶠嶺、南門黃土嶺、西門路廊、北門路廊等地。這幾年前童鎮的古鎮開發保護工作日見成效,童松達便又把茶攤搬回了古鎮景區內。

由於自己逐漸上了年紀,前幾年又剛生過一場病,這幾年的煮茶送茶工作孫女童曉娜、兒媳胡亞麗出了不少力。來攤前喝茶的人,逐漸從那些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老面孔,變成來自全國各地、帶著不同口音的陌生遊客。

童曉娜說,第一次隨爺爺給遊客送茶時的情形讓她非常難忘。

「那是一個國慶節,我們一大早就將兩桶做好的酸梅湯帶入前童鎮景區,選擇人流多的地方擺了開來。」童曉娜記得,沒過多久就有遊客圍攏過來看熱鬧,不過大部分只是瞅一眼、問一句、拍個照,卻沒有一個人肯上前來喝。

「這麼大一杯酸梅湯真的不要錢?不會是騙子吧。」有遊客在一旁嘀咕。

「不要錢的酸梅湯,能喝嗎?這都用啥煮的,不會喝出毛病吧。」還有遊客三三兩兩坐在旁邊私下議論。

童曉娜一時不知所措。她完全沒有預料到,一個小時過去竟然一杯茶也沒被喝掉。出於無奈,她只好站出去跟遊客再三解釋、保證酸梅湯確實是免費的愛心之舉,甚至還讓自己的女兒當場喝給路人看,證明酸梅湯「可以喝」。

很快,遊客們漸漸放下了「疑慮」。「到後來喝的人愈來愈多,一個上午就喝完了。」童曉娜說。

不過童家人覺得,總的來說還是「暖心事」更多。熬酸梅湯需要中藥,童家人每次去抓藥的藥店老闆陳玉萍被他們的善舉感動,常常以成本價賣藥給童家;鎮上的居民也時不時會給童家送去一些茶葉和柴火,「互幫互助」的鄰里氛圍在前童鎮顯得十分濃厚。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今年童家開始送茶的時間比往年晚一點。在家裡晚輩的提議下,童家還嘗試了「灌裝派送」的新送茶形式:將燒好的酸梅湯放入冰箱冷卻,隨後灌入自購的食品灌裝袋中,分給鎮裡的老人小孩們喝。

「我們家會一直送下去的。」童松達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