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載故宮國寶來台的木箱,每抵達一處往往有新的編號。圖╱故宮提供
【本報台北訊】故宮籌備中的十月大展「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台早期歲月」,透過展覽解密故宮文物南遷過程,並首次展出運送國寶來台的箱子。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載著三百二十箱故宮文物的中鼎輪,從南京啟航前往台灣。這是首批遷台的故宮文物,其中八十個鐵箱,一九三五年便已運送國寶至到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行故宮首次世界展覽。鐵箱中的文物由雙方代表挑選,兼具中國美學與國際品味。
此後一個月,故宮文物近四千箱分三批抵台。故宮圖書文獻處處長宋兆霖說,這些漂泊萬里的鐵箱與木箱,還留下數個典藏於故宮庫房;光從箱上斑駁的文字和封條便可得知其身世和旅程,如「洞」字代表台灣北溝編號,「滬」字是古物館的編號,代表箱中裝載的是器物類。
這批文物的旅程早在一九三三年便啟航。九一八事變之後,故宮院長易培基力主文物南遷避難,胡適、魯迅等人則反對文物出宮。一九三三年二月五日,一列軍隊趁著夜深無人之時,悄悄將故宮文物運出午門。此後十年,這批文物兵分多路,戰火中流轉於長沙、貴陽、安順、重慶、南京等地,最後來到台灣。
宋兆霖表示,當年離開故宮的文物,皆由故宮理事會精挑;來台又經過一次細選,還包括赴英展覽的八十箱精品。如今典藏於台北故宮的文物,「精品中的精品」當之無愧。
此外,各國博物館貯藏文物的庫房罕有位於山洞之中。故宮文物離開北京故宮後,從大陸到台灣的庫房,卻多選擇山洞,即使故宮北院,也以山洞為主要庫房。故宮圖書文獻處處長宋兆霖說,這跟國寶在抗戰期間躲空襲警報的經歷有關。
故宮國寶抵台後,第一個保存的庫房是位於台中霧峰的北溝,長達十五年。宋兆霖說,台中氣候較北部乾爽,更適宜保存文物。而當時台灣仍處空襲威脅,故宮理事認為文物應遷離市區,並尋覓山麓之地挖山洞,以備必要時將最精華文物存入,北溝因此中選。日後故宮選博物館基地,仍以不在市區、可挖山洞為考量,故宮北院因此落腳現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