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三月作者鍾玲(左)與李焯芬教授(中)、作家黃秀蓮在大嶼山的心經簡林。圖/鍾玲
文/鍾玲
二○一八年三月我由學術界退休,從澳門回到高雄定居,因此有空閒各處訪友。四月分來港,很幸運三位香港佛教界舉足輕重的居士:東蓮覺苑總監吳志軒、李焯芬教授、佛門網總編輯林國才幫我做香港東蓮覺苑的導覽。李教授說你下次來港,我帶你參觀大嶼山寶蓮禪寺和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於是我安排在隔年三月特地來香港一趟,並邀請好友香港散文家黃秀蓮和王冰居士同行。原來李教授計畫帶我們參觀「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心經簡林。
參訪完寶蓮禪寺後,我們四人走入東南方向的樹林之中,見到一僧人推的輪椅上坐著一位年長的、消瘦的長老,他和李教授熟絡地打招呼。李教授介紹他是寶蓮禪寺的前任住持智慧法師,是他推動大佛的修建和寶蓮禪寺的擴充。在林間小徑上,李教授用平淡的口氣跟我陳述籌建心經簡林的經過。他說:「二○○二年香港經濟尚未走出衰退,饒宗頤教授心繫港人,揮毫寫下《心經》,為香港祈福;二○○三年香港政府決定把饒教授的墨寶,做成藝術品地標。」
我問:「用什麼材質來雕刻饒老的墨寶呢?」
李教授說:「我們用花梨木柱,做了防潮、防蟲處理。因為漢朝用竹簡來書寫,我們用大木片,聚木片成林,所以這個景點的名稱叫『心經簡林』。」
心想這真是異想天開。驀然前方山坡上出現許多根長柱形的巨木,每根木柱有四、五個人那麼高,木頭上雕刻了《心經》的字句。共三十八根,順著山勢地形羅列在坡地上,像是無數巨人的手指舉向天空祈福,世界有始以來沒有這樣的藝術品,材質和構想都獨一無二,而且氣勢磅礴。
為什麼李教授帶我來看呢?是來觀賞藝術景點?我想他很可能就是這件大藝術品背後創意的設計者。我上網查,果然李教授是整個專案的技術評核小組主席,負責指導和監督其建造。但是去心經簡林那天,他從頭到尾沒有對我提一句他曾經參與過這項工作。他是位自我意識很低的人。我想他擔任那麼多有名譽、有地位的公職,不是為了這些職務的名望,而是有地位、有人脈以後,可以推動善行,可以引薦人參與善舉、可以運用政府的力量,進行創意的活動和創建超越的藝術品。這是他的無私之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