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統計,去年台灣出版新書總量為十八年來新低點;今年因受到疫情影響,出版業必是一片哀號。立法委員高嘉瑜、邱志偉呼籲重視,希望文化部和財政部支持「圖書免稅,購書抵稅」,修改《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幫助出版業度過困境。出版業的興衰代表國民的閱讀風氣與國民素質和國家競爭力。
最近幾年出版業的衰落每況愈下,台北市重慶南路的書店就是指標。這裡的出版業曾經盛極一時,可以說是台北著名的「書店一條街」,全盛時期曾經逾百家書店林立,三年前只剩下十二家,去年只剩下九家,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的商旅,書店街已經變成商旅街,書香氣息早已不再。
實體書店掀起倒閉潮,主要是受到網路世代、數位科技的影響,電子書取代了紙本書籍,電子媒體容量大,古人學富五車已經不得了,現代人一支手機幾乎可以裝進古今中外的所有書籍,每個人的手機都可以是一家書店,實體書店當然難以為繼。加上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幾將出版業置於死地。
網路世代的另一個缺點就是資訊氾濫,人們每天互傳新知,泰半是八卦、無厘頭的文章,大部頭的、古典的、有深度的、哲思的書籍漸漸不受青睞,速食、速成,現買、現賣的文章大量流通,人們變得不愛思考,不願意深層的探索內在世界。隨著書店的消失、讀書風氣的褪色,政壇上、街頭上已經不再有書香氣息,甚至校園也充斥著政治味。
隨著書香氣息的消逝,可以約略感受到整個社會風氣的丕變,人們身上已經聞不到書卷氣,政治人物更是出口成「髒」,網紅、名嘴更是言語粗俗、論調無趣,完全看不到一絲人文風景。如此情況顯示了出版業蕭條與讀書風氣對於社會的影響。
這個影響顯然是很即時的,而且還互為因果,正因為檯面上的人不讀書導致出版業蕭條,而出版業蕭條使得檯面上的人更沒機會讀書,也不願意讀書。日前自稱「館長」的陳之漢被開槍,許多政治人物爭相探視送暖,最能說明這個現象。館長只是一位動輒爆粗口的網紅,只因為稍有人氣,政治人物就趨之若鶩,爭與相蹭。
在過去,即使是兩蔣時代,也非常重視讀書人,領導人經常會去探視卓有聲譽的夙儒,李登輝都還偶爾會探視耆老大儒。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把儒學大師錢穆逐出素書樓,被認為是糟蹋讀書人的始作俑者,政治風氣由是敗壞,果不其然,阿扁就是在總統任上涉貪。於卸任後鋃鐺入獄。不能不說是鄙視知識和知識分子的下場,可見文風的重要。
春秋戰國時代文風鼎盛,而有諸子百家的應運而生,傳統的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可見讀書風氣的重要。一個重視文風的社會,必然是個有教養的社會。台灣在六○年代也倡議過以書櫃取代酒櫃,當時大家都以讀書是尚,致使人心純樸,社會風氣良善。
邱志偉說:「出版是文化實力的象徵,閱讀則是提升國民整體素質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確實如此,出版業蕭條象徵著文化實力的削弱,及國民素質的低落。要提升國家的文化實力,改善社會風氣,請從振興出版業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