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亂世挽歌

文/龔敏迪 |2020.09.01
1056觀看次
字級

文/龔敏迪

《風俗通.佚文》說漢靈帝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魁櫑》,酒酣之後,續以挽歌。」《後漢書.周舉傳》中有個實例,大將軍梁商「大會賓客,讌於洛水,舉時稱疾不往。商與與親昵酣飲極歡,及酒闌倡罷,繼以《薤露》之歌(古代著名的挽歌,為送葬時的哀歌),坐中聞者,皆為掩涕。」周舉聽說後嘆曰:「此所謂哀樂失時,非其所也,殃將及乎!」賓婚嘉會本是喜事,人們卻都奏喪家之樂的《魁櫑》;酣飲極歡,也續之以執紼牽引靈柩者的挽歌,是面臨天下大亂,生靈塗炭的憂懼,同時也是對行將滅亡的腐朽統治加以詛咒。

晉朝挽歌最盛,因為名教最強調的是君臣父子倫理次序,可是大違名教的司馬氏篡位後,反倒要以維護名教的名義實行高壓統治,但「動輒得咎,命如雞犬」的士人們並沒有選擇沉默,他們以全面釋放本性的任誕,「越名教而任自然」,向虛偽的禮法發起挑戰,於是挽歌也被賦予了非同一般的審美價值。

《世說新語.任誕》有云:「張驎酒後挽歌甚淒苦。」也說:「袁山松出遊,每好令左右作挽歌。」陸機有〈庶人挽歌辭〉、〈王侯挽歌辭〉、〈挽歌詩三首〉;陶淵明有〈挽歌詩〉、〈自祭文〉。《宋拾遺錄》記載了同樣由晉入宋的顏延之:「太祖嘗召顏延之,傳詔頻日尋覓不值,太祖曰:『但酒店中求之自當得也。』傳詔依旨訪覓果見延之在酒肆裸身挽歌,了不應對。」

無論是熱衷挽歌寫作,還是挽歌的行為藝術,都出自士人內心深沉的憂憤,還有對黑暗的蔑視以及詛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