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是過佛教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中道生活,也就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能出世也能入世、能入世也能有虔誠的出世思想。
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24
出家的十種好處 4-1
第五十三期佛光山短期出家修道會
時間:2005年7月31日
地點:佛光山雲居樓
各位發心參加短期出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大家晚安!
我是中國江蘇揚州人,至今鄉音未改,恐怕大家聽不清楚我的口音,特地請來慈惠法師幫我翻譯,他是五十年來台灣的第一翻譯。
佛教裡有兩種生活,一種是在家信徒求「有」的生活,有家庭、有妻子、有兒女、有功名富貴、有事業……什麼都講究「有」;另外一種是出家的生活,講究「無」,不求功名富貴,不計較、不比較,這是過「無」的生活。「有」的生活好呢?還是「無」的生活好呢?這都不一定,要看的是你的性格,倘若你合乎在家信徒「有」的性格,就過在家的生活;若是合乎出家「無」的性格,就可以過出家的生活。
出家人又可以分為人間比丘、蘭若比丘(山林比丘)。有的出家人什麼都不想擁有,喜歡在山林裡過清淨無為、寂寞孤獨的生活;也有一些出家人具有人間性格,他想要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也就是所謂的「弘法利生」。
「有」和「無」如何分別?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你們上山前,你們必須計較坐車子花多少錢、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才合宜、事業要如何擺平……有著種種的牽掛,因此,心思不得安寧,現在你們統統都穿上了這套修道服,不僅身上沒有錢,也什麼都沒有。你們覺得這種「無」的生活好呢?還是「有」的生活好呢?
過去,有一位道樹禪師,在道觀旁邊興建了一座寺院,道觀裡的道士很不高興,不斷施展法術、神通,一下呼風喚雨,一下撒豆成兵,把寺院裡的年輕出家眾都嚇跑了,只留下道樹禪師一人,一住就是二十年。道士們實在沒有辦法趕走道樹禪師,就說:「算了!我們還是把道觀搬出去吧!」
有人就問道樹禪師:「你是憑什麼本領,打敗那許多有法術、有神通的道士,讓他們自動搬離開這個地方?」道樹禪師說:「我沒有本領,也沒有法術,更沒有神通,不過我有一個『無』的功夫。」「『無』怎麼能勝過那許多道士呢?」道樹禪師說:「道士有法術、有神通、有變化,『有』就是有窮有盡,變到最後就沒有啦!我沒有法術,也沒有神通,『無』就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當然他們不能勝過我啦!」
所以,在家是「有」的生活,有窮、有盡、有量、有邊,就不及出家「無」的生活,無限量、無邊際、廣大無邊啊!
過去禪門裡,信徒問智藏禪師:「有沒有天堂、地獄啊?」智藏禪師說:「當然有啊!」信徒又問:「有沒有佛菩薩呢?」「當然有啊!」信徒再問:「在家信徒要不要功名富貴啊?」「當然要囉!」信徒就說了:「禪師,你講的道理好像有問題耶?」智藏禪師問:「有什麼問題呢?」信徒說:「奇怪!我在徑山禪師那裡聽的,跟你講的都不一樣!同樣的問題,我問徑山禪師,他都說:『沒有。』」
於是,智藏禪師就問信徒:「你有妻子、兒女嗎?你擁有田地、房屋、財產嗎?你過世間欲樂的生活嗎?」信徒當然回答:「有啊!」智藏禪師說:「徑山禪師沒有妻子、兒女,沒有房屋、土地、財產,所以他跟你說『無』;我跟你說『有』,是因為你有妻子、兒女,有房屋、土地、財產啊!」
有和無的生活儘管不同,但是太過「無」,冷冰冰的;太過「有」,熱烘烘的,都不是好事,最好是過佛教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中道生活,也就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能出世也能入世、能入世也能有虔誠的出世思想。
人剛出生到世間上,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因此,肚子餓了,就哭;太冷、太熱了,就抗議。慢慢地長大了,「耶!桌子不能碰我、我不能睡地板、你們不能罵我、不能傷害我喔!」因此,「平安」是人生的第一訴求。
有了平安還不夠,要再追求物質生活的豐富,希望能過好的生活、穿好的衣服、吃好的飲食、住好的房子。當然,想要過美好的物質生活,天下是沒有白吃的午餐的,你必須勤勞、奮鬥地工作。
擁有了物質生活,有些人或許還覺得不滿足,就再進一步追求藝術的生活;我要精神上的愉快、我要聽音樂、我要讀書、我要美感、我的居住生活要有氣氛……
擁有了藝術生活之後,又有少部分人覺得不能滿足,為什麼?想要過超然、超越的生活,因此,就要以信仰來昇華人生,過宗教的生活。(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