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潔白馨逸薝葡煎

文/朱振藩 |2020.08.17
1580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往日考場不得志,每讀宋人王禹偁〈齊安郡作〉,必心有戚戚焉。該詩云:「憶昔西都看牡丹,稍無顏色便心闌;而今寂寞山城裡,鼓子花開亦喜歡。」後讀《能改齋漫錄》,始知此詩脫胎自「某朝士在外地,覩野花,追思京華舊遊,作詩云:『曾過街西看牡丹,牡丹未謝即心闌;如今變作村田眼,鼓子花開也喜歡。』」其實,懷念著過去,乃人之常情,環境逼迫下,能達觀自通,才足以釋懷。

我長期以來,將鼓子花誤認為梔子花。後來才知道,鼓子花為旋花異名,葉互生,戟形,有長柄,夏天開漏斗狀合瓣花,色淡紅;梔子花則不然。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蘇頌稱:「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薝葡也。」原來薝葡花即梔子花,於是用梔子花裹粉油煎,自然就是「薝葡煎」了。

最早提出梔子花論證的,為唐人段成式,他在《酉陽雜俎.木篇》提到:「梔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傳即西域薝葡花也。」此樹枝繁葉茂,葉子四時常綠,花朵芳香素雅,花色起先全白,後轉黃或紅色,為具甚高觀賞價值的植物。

除了觀賞外,其花可以入藥。另外,梔子果實、葉、根,亦具療效,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值得一提的是,梔子果實可製黃色或紅色染料,先秦時就已應用,甚至獲利豐厚。像《史記.貨殖列傳》便記載著:「千畝巵(即梔)、茜……此亦比千乘之家等。」

《山家清供》內,有一則「薝葡煎」,寫得挺有意思。又名「端木煎」,是作者林洪去拜訪故交劉宰(字平國,金壇人,曾中進士,隱居三十年,於書無所不讀,為文淳古樸直,著有《漫塘文集》。過世時,朝廷嘉其節,謚文清),中午留他小酌,並上這一道菜,「清芳,極可愛。詢之,乃梔子花也。」

此菜在製作上,「採大者,以湯灼過,少乾,用甘草水和稀麵,拖油煎之」,說得白一些,採大瓣梔子花,先用開水燙過,稍稍晾乾水分,用甘草泡水和稀麵糊,放在鍋內用油煎透即成。此法後為《廣群芳譜》所吸納,製法略有改變,其法為「採花洗淨,水漂去腥,用麵入糖、鹽作糊,花拖油炸而食」。易煎為炸,似更簡單可行。

梔子花在中國運用甚廣,既熏製成花茶,亦可充作蜜餞。後者更能擴而充之,「大朵重瓣者,以梅醬、糖蜜製之,可做羹果」,這款甜湯,芳香甘美,誠點心之上品。如果換成「用礬焯過,用蜜煎之,其味亦美」。《錦繡萬花谷》後集載,「禪友者,薝葡也。」南宋王十朋的〈薝葡〉詩云:「禪友何時到?遠從毗舍園。妙香通鼻觀,應悟佛根源。」林洪另引詩聖杜甫〈詠梔子〉詩,云:「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於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合……」認為薝葡能通佛之道,且有益於衣、食,「今既製之,清和之風備矣。」

南宋女詩人朱淑貞,以〈生查子〉詞牌,寫了〈元夕〉而流傳千古;其詠梔子花的詩,亦廣為人們稱誦,其詩云:「一根曾寄小峰戀,薝葡香清水影寒。玉質自然無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境界頗高,殊耐尋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