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立天文館
最近有天文學家對「迷你海王星」和「超級地球」進行比較,發現某些原本被天文學家歸類至「迷你海王星」的星球,其實是具有強烈溫室效應的「超級地球」。
什麼是「迷你海王星」、「超級地球」?簡單來說,密度接近地球,質量大於地球的系外行星會被稱作為「超級地球」;而密度較接近氣態行星,而其質量介於地球與海王星之間的系外行星,則被通稱為「迷你海王星」。
但是某些超級地球如果非常接近其母恆星(也就是該銀河系太陽的角色),恆星附近強大的輻射壓,將使超級地球產生劇烈的溫室效應,大氣層變得又高又厚;當科學家透過凌日法*觀察這顆系外行星時,會把行星大氣所造成的減光,誤判為行星本身大小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高估了觀察行星的半徑,使得被觀察到的行星比較像是迷你海王星,而非岩質的超級地球。
我們熟知的生命機制需要類地行星,過去被科學家剔除,認為不具岩質表面的迷你海王星,也許比我們想像地再適合居住一點,儘管它們還是酷熱無比。
*編註:在觀察一顆恆星時,如果剛好有行星從恆星前方通過,就會遮蔽恆星的光而使亮度稍微降低,變暗的程度則取決於行星的大小。凌日法可以讓我們推算出系外行星的大小、是否有大氣層,以及組成大氣層的成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