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言行會像倒影一樣,被看見甚至記住。圖/李燕瓊
文/李燕瓊
一句「我記得妳」,很尋常的話,我聽來卻是如此喜悅感動。
德國因為疫情下了禁足令,我的購物採買改成一周一次,以減少外出。
依著清單一一拿取,放入購物車,不多買,夠吃用就好。最後選了一盆近乎墨黑紅的蘭花,很高興它居然沒被人看上眼買走。
結了帳正要付錢,慘了,我居然帶錯錢包。退了最高價的蘭花,掏出所有歐分零錢還是不夠,正要退掉羅勒,排我後面的中年太太遞給櫃台一歐元,我感激地看著她,疊聲說著danke schön(謝謝),並表示可以還她押在購物車上的半歐元。
I remember you,中年太太以英文回話,我驚訝地看著她,她繼續說:好久前我也排在妳後面,看到妳幫忙前面顧客付了幾十歐分。
謝謝她記得我,要不是社交距離,我真想過去擁抱她。
終於相信:你所給出,終將回還於你。這也更讓我深自警惕:出了國門我就不僅只是我,更代表著國家,尤其我市就我一個台灣人,怎能不更謹言慎行呢?
(前前新聞局邵玉銘邵先生曾在惠賜給我的第一本書《大人物》的推薦序中寫道:我一生大概從未打過這麼有影響力的電話,我不但窩心,而且深自警惕:今後說話要更謹慎,假如我這通電話的效果是正面的,那麼,我是否也曾講過負面效果的話語?)
想起曾有陌生人在街上對我微笑並趨近禮貌詢問:妳就是來自台灣的記者嗎?我看過那份台灣的報紙喔!原來陌生人是我曾經採訪過的藝術家的朋友,透過藝術家的描述與報紙的印記,她也記住了我。
在異鄉,可以這樣「被好印象」地被陌生人記住,甚感安慰。
返家途中經過小西湖,湖中藍天白雲倒影一朵朵碧藍,我想著:我們的言行也會像那倒影一樣,被聽見、看見,甚至記住。
疫情下,社交有距離;但「愛」,始終沒有距離,更不分國界,那是情感與信任的表現,隨時隨處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