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增加骨密度,要多晒太陽。圖/資料照片
打太極拳等負重運動,有利增加骨密度。圖/資料照片
文/石英傑
打從人類一出生起,就有了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就會慢慢地增加,正所謂一眠大一吋,不斷地茁壯長大,骨質一路增加到二十歲,此時骨質的生成遠大於破壞的速度。差不多到達二十歲的時候,開始進入平衡期,會持續到四十歲左右。這段時間的生成跟破壞差不多,也叫作骨質高原期或是最高骨本時期。
骨質會隨年齡加速流失
等到通過了「高原期」,四十歲之後就是每年開始流失了,只是流失得比較緩慢。而以女生而言,到了五十歲會遇上「停經期」,雌激素分泌逐漸衰減,導致骨質大量流失,出現「骨質跳樓期」,一路流失到六十歲左右,才又恢復到四十到五十歲骨質慢慢流失的狀態。
以上就是一個人的骨本生命周期,呈現出一個弧形曲線,可以發現到年紀愈老,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自然就愈高,此時老人家的骨本其實跟小孩子一樣了。
古諺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果真如此,老人家的骨頭就和孩童一樣脆弱,一跌倒可能就會導致骨折,所以身旁的照顧者就相形重要了。若是照著曲線脈絡,這裡提倡一個「儲存骨本」概念,可以在年輕時期就先把骨本提高,將「高原期」再往上提高一些,如此一來,便可以留到年老時慢慢地流失,也就不至於一下子發展成骨質疏鬆症了。
台灣現今的社會環境,造就了許多宅男宅女,實在令人相當憂心,假使在二十歲之前,這群孩子們依然維持如此的生活型態,加上時常熬夜、飲食失衡,造成最大骨本不夠多,抵擋不住最後流失的速度,未來就會是骨質疏鬆的候選人名單。
「存骨本」的做法需要從小扎根,可以在青春期的時候,透過飲食中鈣的攝取、多從事負重運動、多晒太陽,藉此慢慢提高「骨本存摺」的數字。同時減少熬夜,避免降低成骨細胞的活性,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症。
顧好黃金十年,去骨鬆
「石醫師,除了存骨本要向下扎根之外,對於我們這些面臨停經期的女性,有沒有更好的做法?」一名婦女憂心忡忡地問我。
因為男性骨本的流失沒有快速下滑這一段,唯獨女性朋友受到迫切的危機,我稱此階段為「黃金十年跳樓期」,身為骨科醫師就要盡力幫患者在這段時間把關,給予良好的照顧與追蹤,一旦妥善度過了這個時期,也就比較不會成為骨質疏鬆症的候選人。
◆ 採用藥物或是替代療法
除了透過醫師開立對應的處方,或是荷爾蒙替代療法,減緩骨質的流失,同時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比如作息不正常,白天睡覺、晚上醒來,或是根本不晒太陽,導致鈣質吸收出現問題,只要從生活型態改變入手,就可以有所改善。
◆ 保持運動和晒太陽習慣
「石醫師,晒太陽怕會長斑,我改用營養品補充,可以吧?」
不,最自然且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晒太陽!
若是只依靠飲食進行維他命D補充的話,食物或營養品的攝取量恐會不足,加上本身的肝腎功能也要正常,才能透過肝腎加工,形成活性的維他命D來順利利用。如果本身臟器就有毛病,就算吃再多的健康食品,幫助上也是有限。
一般而言,針對身體狀況不佳的病人,通常會建議補充活性的維他命D,可以不需要再經過肝臟跟腎臟的加工,就有作用了。然而由於屬於「藥字號」的品項,需要經過醫師處方籤才能開立,坊間所販售的通常是沒有活性的維他命D,屬於健康食品。
所以,回到源頭來討論,預防骨質疏鬆的第一步,就是先從拉高骨本做起。假使讀者已過了這個時期,接下來就是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並且透過戶外運動、定時晒太陽、作息正常,來讓自己維持骨本,也能顧好老本,享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藥物合併治療法治骨鬆
「最近猛然驚覺到,我媽媽開始駝背,老是喊腰痠背痛,而且身高明顯變矮了,還會常常跌倒……。」一名中年大哥著急地來到診間,經過簡單評估後,告知他母親應該是罹患骨質疏鬆了,但他一聽到「跌倒」關鍵字,內心不免擔憂了一下。「那麼,我該怎麼辦?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呢?」
初期的骨質疏鬆沒有任何症狀,像個案中的例子,可能是上了年紀,骨質有了明顯的流失,卻沒有明顯的症狀,最怕的就是因為跌倒造成骨折,連帶引起後續的併發症狀。因此,針對上了年紀的患者,我通常會建議適度採用藥物合併治療法,透過更及時的延緩骨質流失,達到更有效益的做法。
超前部署,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超前部署就是「保密」、「防跌」,其中的「保密」指的是維持骨密度,「防跌」就是預防跌倒傷害的發生。
保持負重運動,以及晒太陽習慣,就能有效增加骨密度。所以游泳或是騎腳踏車等運動,就不如走路、打太極拳,或是跳土風舞等負重運動,來得有用。
關於晒太陽的原則,建議如下:於早晨或是黃昏時段,若是穿短袖或是短褲,要曝晒陽光三十分鐘;若同時穿短袖及短褲,則只須曝晒陽光十五分鐘。重點是要讓紫外線直接接觸皮膚,因此建議不要中午去晒太陽,以免增加皮膚癌發生的風險。
(摘自《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博思智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