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宗跋涉4年為300土地公神定位

邱榆蕙 |2020.07.15
5392觀看次
字級
建築師劉憲宗因為研究原生植物的機緣,見到七面式石造福德祠,與現代廟宇迥異,引起他興趣,四年多來利用假日時間,隨登山隊跋山涉水、徒步二百多趟,定位近三百座石造小土地公廟,現正致力記錄、催生全台第一個系統化土地公廟資料庫的誕生。圖╱劉憲宗提供
劉憲宗四年多來隨登山隊,跋山涉水,找出近三百多間七面式石造福德祠。 圖╱劉憲宗提供
劉憲宗四年多來隨登山隊,跋山涉水,找出近三百多間七面式石造福德祠。 圖╱劉憲宗提供

【記者邱榆蕙專題報導】建築師劉憲宗因為研究原生植物的機緣,見到七面式石造福德祠,與現代廟宇迥異,引起他興趣,四年多來利用假日時間,隨登山隊跋山涉水、徒步二百多趟,定位近三百座石造小土地公廟,現正致力記錄、催生全台第一個系統化土地公廟資料庫的誕生。

劉憲宗研究的石造廟,為七面式石板構造,逾百年歷史,更早的還有石棚、單立石,他指出全台應該有五千到一萬座,為漢人的自然崇拜下的文化產物,而常見的土地公廟,應該都是由七面式石造福德祠演變而來。

「我們每找到一個福德祠,就會脫帽致敬,對大自然展現我們的謙卑。」留美的劉憲宗擁有亮眼的學經歷,為台大營建工程管理組博士,且公務員、建築師雙高考及格,曾在三井工程、遠東建設等知名建設公司擔任主管。

造資料庫

七面式石造廟

十五年前,劉憲宗因為投身綠建築,研究原生植物,後來受台灣路竹會邀請,跟著義工團到台灣各地的大型部落,訪談原住民文化,無意間在阿里山鄒族部落旁,看到一間石造土地公廟。

劉憲宗解釋,由於早期原住民不拜廟,那座小石廟是漢化歷史的證明,後來經人介紹,認識藍天登山隊隊長江啟祥,隨登山隊走進淡蘭古道,四年多來,地毯式搜索小石廟,並為其量測、編碼、記錄。

二○一七年起,劉憲宗與新店崇光社區大學合作,連續出版二本《新北市山林古道之小土地公廟調查與測量》;圍繞淡蘭古道十一個地區,計畫出版總計五本:整理四本各論與一本總論。

劉憲宗指出,這些乏人問津的小石廟,大多位處人煙罕至的山上,他們如同先民開墾,先鋒要拿刀砍掉粗硬的雜草,不時會遇上雲霧擋路、溪水上漲等危險,有時候走一整天也找不到目的地。

他提到最累人的一次,是前往新店石潭上的小石廟時,第一次溯溪兩回找不到,無功而返;第二次因為溪水高漲,過不去;第三次順利度過水勢磅礡的北勢溪,才發現舊古道崩塌。

量測編碼

地毯式尋石廟

搜集這些小石廟的過程中,劉憲宗運用自己的建築專業,實地探訪,翻找一九四九年前後的台灣史,推測早期漢人先民開墾的型態與軌跡。

劉憲宗認為,早於四百年前,台灣第一代居民原住民在平地生活,後來漢族、平埔族來台,占平地為王,多居於水流的兩岸;以北區為例,從艋舺、新莊、新店、雙溪、到宜蘭,居住地不外乎有水源、梯田、房子、交易、自然崇拜等五個元素。

同時,他也探究聚落傳說,像是具爭議性的湖桶屠村事件,劉憲宗指出,他從人們群居及建築遺跡來看,三百多人村莊,應該會有至少三十間的房屋地基,但是經他實地考察,並未看見任何證據遺留。

劉憲宗從目前整理的資料中,還歸類出自同一人建造的「孿生廟」、海拔最低的貢寮福隆立桂庄、海拔最高的金山竹子山古道福德同等,他希望總有一天能找齊全台的七面式石造福德祠,讓後人感念先人開拓的遺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