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中央公園「草莓園」經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藍儂歌迷團聚,高唱〈Imagine〉。
圖╱陳麗卿
紐約中央公園「草莓園」圓形的馬賽克磁磚淚滴式設計,中央鑲嵌著「Imagine」字樣 ,成為緬懷藍儂的精神地標。
圖╱陳麗卿

影片來源:Youtube/Imagine - John Lennon (Boyce Avenue) [LYRICS]
文╱翁台生
紐約中央公園72街口紀念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草莓園」最近在全球爆紅,因為藍儂影響力最大的單曲〈Imagine〉捲入了美國國歌之爭。
約翰.藍儂1967年把他在利物浦童年生活,寫進一首歌叫作〈永遠的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其實「草莓園」就是當地的救世軍兒童之家。藍儂成名後始終忘不了那裡每年夏天讓他流連忘返的大型園遊會。
至今披頭四歌迷到利物浦參觀的巴士之旅,都會安排去荒湮漫草的草莓園拍照留念。
1980年12月8日,藍儂在紐約寓所達科塔大廈(Dakota Apartment)外不幸遇刺,遭瘋狂歌迷槍殺身亡,舉世震驚;遺孀小野洋子選在離寓所不遠處的中央公園一角,紐約市特別規畫出一個三角公園來紀念藍儂,名字就叫「草莓園」。
從達科塔大廈可以俯瞰「草莓園」,這個小花園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捐贈,故稱為「國際和平公園」,其中又以義大利拿坡里捐出的馬賽克磁磚最具特色,淚滴圖案中央鑲嵌著藍儂最具代表性的單曲〈Imagine〉的字樣。
全世界披頭四的歌迷到紐約,都會專程到中央公園的「草莓園」,遙望200公尺外達科塔故居,憑弔約翰.藍儂,緬懷他們心中永遠的偶像;歌迷習慣順手帶把玫瑰,點上蠟蠋,放些CD、歌詞、文稿,世界和平反戰logo與藍儂畫像,有的自帶吉他現場高歌〈Imagine〉,也可靜靜欣賞街頭藝人的表演,彷彿回到那個「永遠草莓園」的年代。
有人說聽藍儂的歌,永遠讓歌迷有全身起「雞皮疙瘩」,如電擊般的觸動,特別是聽〈Imagine〉更是另一番激情;無可否認,藍儂的歌也一直鼓舞著全球各地抗爭運動。
美國反種族歧視浪潮愈演愈烈,就連國歌〈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也被盯上,除本身是蓄奴的原作者基伊(Francis Scott Key)位於舊金山金門公園的雕像被拉倒外,《Yahoo Music》總編輯帕克(Lyndsey Parker)近日在專欄撰文,認為可能是到了換國歌的時候了。他並建議用約翰.藍儂的〈Imagine〉(想像)取代。
支持這個構想的人認為,約翰.藍儂的〈Imagine〉真是首動人的歌曲,凝聚力強,能讓所有不同背景的人在屬於自己的歌中團結在一起。結尾尤其撼人心弦: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想像所有的人一起共享世界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你可以說我愛幻想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不過,我不是唯一懷有如此期待的人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懂得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這個世界就能夠一家親
〈Imagine〉的「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理念如此祟高,但要成為美國國歌,現實上看不出有任何可能;更有網友痛批「笨主意」,根本是「覺醒仔」(woke folk)試圖消滅美國歷史。但是這個話題丟出來之後,透過網路的流串將逐漸醱酵;今年又逢藍儂遇刺40周年,勢必引來世界各地的歌迷大串連,趕來紐約「草莓園」大聲唱「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