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巧克力日,同學們若是喝過高濃度的巧克力,都會短暫感受到幸福感吧!那是因為巧克力中的色氨酸是大腦中血清素的重要來源;若是能進一步掌握巧克力背後的生化成分,那更有助於同學泡出一杯更有幸福感的熱可可。圖/玉子
文/玉子
今天是世界巧克力日,同學們若是喝過高濃度的巧克力,都會短暫感受到幸福感吧!那是因為巧克力中的色氨酸是大腦中血清素的重要來源;若是能進一步掌握巧克力背後的生化成分,那更有助於同學泡出一杯更有幸福感的熱可可。經過大部分專家測試,巧克力必須要在大約攝氏40度的溫度下融化,再添加攝氏65-70度間打至起泡的鮮奶,將是最完美的喝法。但是你知道,製作巧克力的可可樹只能透過蠓科的鋏蠓屬來授粉嗎?
巧克力來自於熱帶雨林的可可樹(Theobroma cacao),雖然一棵可可樹可以同時發展出雌雄器官,但是可可樹無法自行授粉,它們的花很小一朵,內部構造又錯綜複雜,因此授粉工作只能完全依賴體型迷你的鋏蠓。
小黑蚊非蚊
什麼是「鋏蠓」?我們常常抱怨的「小黑蚊」又叫做台灣鋏蠓,就是鋏蠓的一種啦! !小黑蚊屬於蠓科鋏蠓屬,而蚊子則是蚊科,所以小黑蚊根本不是蚊子喔。
提起了小黑蚊,想必大家對鋏蠓就產生了相應的認知與資料庫──知道牠們小小的、喜歡在潮溼且光線不直射的林地伺機而動。而幫助巧克力授粉的鋏蠓──暫且稱呼牠們為「巧克力鋏蠓」,同樣也有以上這些特性。雖然早期的文獻曾一度懷疑蚜蟲及螞蟻才是巧克力的授粉者,但一直到了1941年才有學者證實是由「鋏蠓」這類的昆蟲替可可花授粉的。
小黑蚊牠們喜歡在茂密又潮溼的熱帶雨林中活動,在可可花完全綻放的清晨之時,恰巧也是「巧克力鋏蠓」的活動高峰之一,聞到花朵香氣的牠們就會飛去授粉一波。可可樹很特別的地方在於,可可花並不是生在於枝條上,而是直接開在主幹上,離地面不高。這時候也能發現到小黑蚊確實也有飛的不高的特性,通常只會叮咬我們低於1公尺高的部位。而可可花展開的高度就恰巧與這個特性相配合了呢,真的很有趣。
不過,現今的巧克力大多來自商業耕種的可可樹。這些園區的空間通常很開放且陽光直射,這不是巧克力鋏蠓所喜好的環境,因此可可花的平均授粉率甚至低到千分之三。換句話說,人們為了要量產巧克力,反而破壞了適合巧克力鋏蠓生存的環境,讓授粉率下降了!全世界巧克力的消費量正在逐步上升中,據統計一個英國人一年就能吃掉8千克的巧克力。若是再加上考慮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性因素,科學家發出警告,在不遠的將來可能發生巧克力短缺。下次被小黑蚊叮咬的時候,先想想牠的親戚對巧克力的貢獻,或許心情上就不會那麼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