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師】 王啟民 文/記者閆睿 |2020.07.05 語音朗讀 200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王啟民獲頒楷模榮譽。圖/新華社 年輕時的王啟民埋頭苦幹。圖/新華社 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的鑽井井架。圖/新華社 文/記者閆睿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的大慶油田,是中國第一大油田,世界十大油田之一,年產量4000萬至5000萬噸。1970年代,23歲的王啟民北上來到大慶油田,一做就是整整60年,他說,要有鐵人的「拚」,十年磨一劍的「傻」,向各種人物、事物學習的「智」,才有辦法堅持下去。眼前的王啟民,就像個鄰家老人。由於長期野外作業,他早年患上類風溼僵直性脊椎炎,有些駝背。但一談起攻克的那些石油開採難題,便神采飛揚。一九六○年,還在北京石油學院讀書的王啟民,來到剛開發的大慶油田實習。「當時,幾萬會戰職工住地窨子、啃窩窩頭,人拉肩扛、爬冰臥雪也要為國家找油。」他被這種場景震撼到,畢業後毅然重返大慶。當時,外國專家的一席話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們說,中國人根本開發不了這樣複雜的大油田。」王啟民回憶。「可這個油田是國家之寶啊!」王啟民說,鐵人王進喜說了,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王啟民等幾個年輕人寫了一副對聯——「莫看毛頭小夥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橫批「闖將在此」。「闖中有馬,我們把『馬』字寫得大大的,突破了『門』框。」王啟民說,我們一定要闖出天下一流的開發路子來。挑戰迎面而來。早期,由於缺少經驗,大慶油田只能套用外國「溫和注水,均衡開採」方法開發,結果造成油井含水上升快,原油採收率一度不到百分之五。長此以往,會對油田帶來極大破壞。「大慶油田地下構造千差萬別,有富油層,也有薄差油層,怎麼能以同一個水平開發呢?」王啟民質疑。通過不斷試驗,他提出「非均勻」注採理論,使日產百噸以上的高產井成批湧現,為大慶油田原油上產提供了重要保證。一九七○年代,一面是國家急需更多的原油,一面是隨著開採程度加大,油井平均含水明顯上升,油田開發又一次面臨嚴峻考驗。王啟民和試驗組一行在油田中區西部開闢試驗區。「有的井含水量上升,得趕快想辦法。當父親的幹啥,就是給孩子治病啊。」他把油井當作自己的孩子。和無言的地層溝通吃、住、辦公幾乎都在現場,王啟民和團隊堅持了十年。三千多個日夜,他們白天跑井,晚上做分析,和無言的地層「溝通」,終於繪製出了大慶油田第一張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飽和度圖,揭示了油田各個含水期的基本規律,發展形成了「六分四清」分層開採調整控制技術。一九七六年,大慶油田年產原油攀上五千萬噸。為接續高產穩產,王啟民又把目光瞄向了表外儲層,這是被海內外學界認定為「廢棄物」的油層。「這些油層雖然薄、差,但層數很多,儲量豐富。」王啟民認為,既然禁區是人設定的,就能打破它。在質疑聲中,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糾錯、一次次再來……王啟民帶隊對一千五百多口井逐一分析,對四個試驗區四十五口井進行試油試採,終於找到了開發表外儲層的「金鑰匙」。這項技術使得大慶油田新增地質儲量七億多噸、可採儲量二億噸。「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吃苦就是最基本的準備。寧可把心血熬乾,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這是「新鐵人」的宣言。一九九○年代中期,大慶油田主力油層含水超過百分之九十。王啟民坐不住了,帶隊開展「穩油控水」技術攻關,使三年含水上升不超過百分之一。到二○○二年,大慶油田實現了連續二十七年五千萬噸以上的高產穩產。一生只做一件事如今,八十三歲的王啟民還堅持每天來到辦公室。「退而不休」的他又開展起新能源技術研究。「我雖然崗位退了,但有責任為年輕科研人員成長當好人梯。」王啟民說。對於經手的技術報告,他關注到小小的標點符號,總是習慣用鉛筆在報告上標註。「這是平等探討。」王啟民表示,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隨時改過來。「要有鐵人的『拚』,十年磨一劍的『傻』,向各種人物、事物學習的『智』。」這是王啟民自創、秉持的新「三字經」。從二十三歲北上來到大慶油田,王啟民奮戰在這片熱土,整整六十年。 前一篇文章 【電力創客】桑旦康珠 眼界大開 從打工妹變女老闆 下一篇文章 【眼科醫師】 姚玉峰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多元宗教慈善關懷2025.10.2002【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3祈福.勝尾寺2025.10.2004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5【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6行動奶奶傳奇 1年淨化52海灘2025.10.2007【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08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93佛光人行佛敬老孝親 老人節獲表揚2025.10.2010佛光山新馬寺 為逾2200考生祈福2025.10.2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加速進化(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趙維晨 為機器人找到用武之地【自變量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潛 要發展要先活下來【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創始人】王鶴 可批量複製是關鍵【故宮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王軍 故宮內外探文明【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酉陽陽戲傳承人】陳永霞 一手耕田一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