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8 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導言②

文/星雲大師 |2020.06.27
4237觀看次
字級
為了方便佛教徒學習唯識思想,玄奘大師擇取《成唯識論》精要,造《八識規矩頌》,以十二頌四十八句總結八識思想學說,故被認為是唯識學的入門學習手冊。圖╲田旭桐
為了方便佛教徒學習唯識思想,玄奘大師擇取《成唯識論》精要,造《八識規矩頌》,以十二頌四十八句總結八識思想學說,故被認為是唯識學的入門學習手冊。圖╲田旭桐

文/星雲大師

二、八識的相關著作

為了方便佛教徒學習唯識思想,玄奘大師擇取《成唯識論》精要,造《八識規矩頌》,以十二頌四十八句總結八識思想學說,故被認為是唯識學的入門學習手冊。

《八識規矩頌》單行本不見於現存的大藏經中,它的全文可見於明代普泰的《八識規矩補註》,還有其他相關註疏中,如明代明昱的《八識規矩補註證義》、憨山的《八識規矩通說》、廣益的《八識規矩纂釋》、智旭的《八識規矩直解》、真可的《八識規矩頌解》等。

三、八識的功能

前六識中的眼、耳、鼻、舌、身識是依五根,接觸色、聲、香、味、觸塵後,結合第六識──意識,認識了外界的青、黃、赤、白、香、臭、冷、熱、軟、硬等。在這六識裡,第六識是主導。換言之,第六識與前五識關係非常密切,因為前五識僅有了境功能,它們能接收經感官所對應的外物,卻不作判別的角色,看只是看到,聽只是聽到,需要有第六識的介入才能分別外境的美醜、香臭、細滑等。

譬如我們聽經聞法是因耳識的作用,但理解佛法,法流入心,則要靠第六識的幫忙。反之,意識是不需要前五識而可以獨立活動的,這種情形稱之為「獨頭意識」,獨頭意識發生的當下和外境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如作夢、禪定境界、白日夢等都是在沒有牽涉前五識的狀況下產生的。所以我們的意念就像瀑流般,不管是醒著或睡時,都沒有停止的時刻。

前六識的了別功能相當明顯,它們不斷向外攀緣,與外境交涉後,產生善、惡和無記三種性質,有苦受、樂受和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三種覺受。對這六識的性質有所認識後,增長善念便是刻不容緩的修行,因為善念能引領我們向善,往上提升,成聖成佛;惡念會導致我們煩惱叢生,無法出離生死苦輪。

至於第七末那識,它忠心的執守著第八阿賴耶識,以第八識為中心去審察思量所有的事物,並將前六識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毫無保留的傳達給第八識。第七識恆常追隨著第八識,以為第八識是永遠不變的我,它的這種特質也就是「我執」的源頭。所以佛門「打禪七」、「打佛七」之「打七」,雖是以七日為一期的修持,重要的是在於打去第七末那識的我執,讓它不再執著第八識為我。

第八識本身沒有判別的能力,它不斷接收由前七識傳來的善惡種子,像倉庫一樣儲存著這些種子。言「種子」,其實即是所謂的「習氣」,它可以經由薰習而產生變化,所以說「以聞思修,入三摩地」,或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都是在說明藉由善法的薰習,能讓我們身心轉染為淨。

種子,從種子到成熟結果,它的外形和內在都會產生變異。如蘋果從一顆種子到結成芳香甜美的蘋果一樣,它的類性也會不同,就像河流的淡水流到海裡,就變成鹹水;它的成熟也有不同的時間,如不同的穀物有不同的成熟時間。種子到結果雖然不會有「種瓜得豆」的錯亂,但由於種子的這些變異性,因此在不同的因緣條件配合下,結果也會千差萬別,甘苦不同,例如同樣的種子,因陽光、空氣、水、土壤、養分的不同,收穫的成果品質便會有所差別。也就是說,有因就有果,雖是不變的真理,但我們累世所儲存下來的善惡種子,可以經由修行、行善等方式改變,從而改變命運的結果。

四、八識的修行

識,有分別的作用。八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透過八識的運作,使我們對境產生種種的覺受,而有各種善惡行為。

(一) 眼識

人們常以為親眼見到的都是真實準確的,實際上,人都會有「看走眼」的時候,譬如,將草繩看成蛇,或像淝水之戰時,苻堅誤將晉軍駐紮處山上的草木看成是晉軍,被「草木皆兵」驚嚇後,導致後來的大敗,可見眼睛會有看錯的時候。眼睛還有局限性,眼力再好的人,也無法看清幾百公尺以外的東西。另外,眼睛也不能看到在背後的東西。所幸除了肉眼外,我們可以藉由修行證得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種層次,這些眼都是超越肉眼的,而且不受距離、光線等限制。我們平時眼睛習慣向外追求色塵,經常迷失在表相中,若能利用肉眼修行,修慈眼、慧眼、法眼、佛眼,那麼,有朝一日必能感得「通身是眼」的境界。

(二) 耳識

耳的功能更勝於眼,因為耳不需要光線,可以在黑暗中聽到四面八方的聲音,不受「見前不見後」的限制。耳在五官中是最聰利的,所以每部佛經幾乎都以「如是我聞」為開頭,耳可說是最好修行的。但是,人的雙耳也習慣愛聽是非,喜歡聽甜言蜜語、靡靡之音,而徒增煩惱,擾亂平靜的生活。所以耳要善聽人言、諦聽聖言、兼聽善言、全聽逆言。如此,耳朵自然對是非、雜染之言不起作用,日久,只聞清淨、善美的法音。

(三) 鼻識

佛經有言,生命在呼吸間。呼吸靠的就是鼻子,鼻子還被喻為是「探子」,因為它聞香聞臭的功能,可以聞到危險的煙味、瓦斯味,令我們心生警覺,鼻子可說是攸關著我們的生存。禪修的數息法,可以讓我們調息,進而調心,增進身心的健康平和;藉由鼻子,可以訓練自我不因香臭揀擇而煩惱。鼻子不只是能接收外來的一切氣味、冷熱,也是觀照我們對香塵執著的一面明鏡。

(四) 舌識

口舌不只讓我們進食以滋養色身,也是我們傳達思想、情感的工具。口舌可以成就好事,也可以如利劍般傷人、害人,因此「五戒」、「十善」中,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都是在規範我們不要因口舌而傷人造業。其實,口的功德很容易做到,我們應該善加利用口舌,從說好話開始口舌的修行,說愛語、慰語、善事、佛法。口業清淨,心也必定會清淨。

(五) 身識

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佛教也把身體比喻成「臭皮囊」,然而一般人對於「身是苦本」並沒有太深的感受,總是為了滿足這個身體,汲汲於錢財物質,或是縱情五欲,追求感官之樂,而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但色身不是永久恆存的,它終有敗壞的一天,當大限到時,所有的錢財寶物都帶不走。我們何不利用這個短暫存在的身體「借假修真」,成就我們的修行,以勤勞、謙恭、禮拜、念佛,來莊嚴我們的色身,改變我們的氣質。

(六) 意識

即我們平日的心念,雖和我們朝夕相伴,但它無形無相,很難掌握,像猿猴般,上天入地,一刻都不停,時而有菩薩心腸,時而是阿修羅的瞋心,時而是貪欲的餓鬼心。佛教有很多對治我們這顆心的法門,如四念住的觀心無常、八正道的正念等,皆是因心而施設的。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第六識來修行,學習會思惟、能包容、能靈巧、能接受,時時護念著我們的心,把心念安住在慈悲喜捨中,那麼,第六意識就不再起雜染分別,身口意自然轉化為清淨無垢。

(七) 末那識

即第七識,含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種特質。第七識和第八識緊密相連,當前六識敗壞消失時,第七、第八識會隨著業力而轉投到下一個生命體,繼續另一期的生命。生生死死是眾生不可逃避的宿命,因此藉由第七識的修行,破除我執,平等對待眾生,才有離苦得樂,解脫輪迴的可能。

(八) 阿賴耶識

即第八識,一般稱為靈魂、神識。做為輪迴總報體的第八阿賴耶識,它就像電腦的記憶體般,將前七識產生的行為思想毫不遺漏的保留著。第八識內容的好壞、善惡,決定了眾生下一期生命的去處。積極累積善的、與法相應的八識內容,是眾生免於三惡道的方法,也是修行人悟道的途徑。

五、唯識的應用

我們的思考模式總是以二元對立的方式在運作,習慣性的將人我事物區分為好壞、美醜、善惡等。但這些分別都是以我們個人的心識來認定的,世間的好壞美醜並沒有一定的準則,也不是絕對的,有人覺得好吃的臭豆腐,也有人避之唯恐不及;就像「情人眼裡出西施」的道理一樣,每個人的審美觀都不同。

心識左右我們的力量很大,面對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的吹拂,心識力量強的人,能容易的安然度過,不會造成煩惱;心識力量弱的人,經常會因八風而心情起伏,煩惱不斷。心識的力量可以經由修行而增長,如念佛、參禪、禮拜等,都是增強心識力量的方法。這些法門中,轉念可說是其中的樞紐,因為人的一切思想行為,都存在一念中,所謂「一念迷,愁雲慘霧;一念悟,慧日高懸」、「一念之間,天堂地獄」,說明唯有轉念,才能讓我們由迷轉悟,由無明轉清淨。例如「哭婆變笑婆」的故事:晴天為賣米粉的女兒歡喜,雨天為賣傘的女兒高興,就不會因雨天為賣米粉的女兒擔心,晴天又煩惱賣傘的女兒;念頭轉換,日日便都是好日。

清淨的念頭能讓我們掌握心內的主人翁,我們知道是「心」在指揮自己所有的造作行為,心是「我」的主宰者。但是這一顆心,久被塵勞封鎖,無法顯現明鏡的光明,時時隨外境而波動,一刻不能停止,無法掌握。鼎州禪師勤撿心上的落葉,便是教育我們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才能除去心中的妄想煩惱,達到「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的境界,進而找到自我真正的主人。

了解八識能讓我們明白心識的重要,認清心內的主人翁,善於分別世間相,體認生命的無限。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對八識有一些認識,知道一點八識互相的關聯,不但可以清楚的掌握起心動念,歇止惡念,提起善念,對於道德的增進,人我相處的圓融,自心的和諧也都有很大的助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