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都、府城隍誰大」一文,筆者在新竹讀高中時因常光顧新竹城隍廟,對祂肅然敬仰,故說些感想。
城隍原屬水庸神,禮記說「天子大蜡八,水庸居七」,亦即周朝年終大祭(蜡祭)一定要祭城隍(水即隍,庸即城),易經泰掛說「城復于隍,勿用師」,又說「城復于隍,其命亂也」,所以,祭城隍是對城池鞏固、護民安居的感念表示,由來已久。
隨著流俗演變,城隍「職事」日漸擴大,如祈雨、求晴、招福、穰災以及賞善罰惡。十餘年前,筆者服務的公司獲准股票上市,總經理帶著筆者等工作幹部,去開封街的城隍廟祭拜祝願,看來現代城隍還管到股價呢。
水庸時期結束便進入「居有廟,依有像」的祭祀,則是人格神時期,城隍變成「亦神亦官(冥官)」的神祇,而其官位大小竟由人定,「城隍誰大」作者說「明朝初年,開始把城隍分為都、府、州、縣四級」,官位也分一品至四品。
這是指明太祖洪武二年的事,其實次年就將官位及封號取消,恢復為都城隍、府城隍等通稱,而這通稱是依據明、清到現代的地方制度而來,依此而言,開封街的城隍廟屬首都城隍,是否要比新竹「都城隍」大?
城隍二字,城指城郭,隍為繞城的河溝,有水稱池,無水則稱隍,城隍也就是城郭溝池,所以在水庸時期的城隍是自然神,無廟也無像,亦即為易經的觀卦範圍。
觀卦卦辭說「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意思是說祭拜(城隍)前,要極虔敬洗臉洗手,而非僅重視祭獻儀式,具備至情至性(有孚),以使旁人有所感動而瞻仰觀摩,這就是風教(觀),所以不需要廟與像,也就是「大蜡八,水庸居七」的道理。
現在的城隍,既有廟與像,更有人說有都、府等位階等差,但前去祭拜時,是要選擇大小或表現孚、顒性情?相信這才是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