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興鋒
遼朝的張儉出生於西元九六二年,是宛平(今北京)人,年輕時他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華。九九六年,張儉參加科舉考試,一舉考中了進士,名列第一。他先是在地方為官,由於生性正直誠謹,不喜虛誇矯飾,因此深得上司、同僚的敬重。後來,張儉被推薦給遼聖宗,一路扶搖直上,坐到了宰相的位置。
一○三一年三月,遼聖宗病重,六月初三駕崩,張儉接受遺詔輔立太子耶律宗真,這便是遼興宗。
張儉不只是有能力,還為人正直,更注重節儉,他平時只穿粗絲織成的絹帛,每餐只食一菜,按月發的俸祿有節餘的,便拿來接濟親朋舊友。那個時候,遼國的冬季異常寒冷,當時不要說王公大臣,就是小官小吏,每人少說也要準備三、幾件皮袍,用來換著穿。可張儉卻只有一件皮袍,而且已經褪了色,連裡子都破得不能再補了。宰相老是穿得這樣破舊,自然引起了大臣們的非議。
當時的小皇帝遼興宗主政時期,世風奢華,吏治腐敗,一些官員奢靡成風,他們對於宰相的格格不入的作風不但不引以為榜樣,反而在私下里悄悄議論張儉,說他是故作節儉,沽名釣譽。
一次正當冬天,遼興宗在休息的便殿聽奏報,處理完事務之後,他便和幾位大臣在一起閒談,話題漸漸轉到張儉身上。一位和張儉不對付的大臣趁機對興宗說:「宰相身上的皮袍據說都三十年了,破成了那副模樣還穿在身上,他這是蔑視朝廷的顏面,直接是丟陛下您的臉啊。」興宗一聽張儉僅有這麼一件皮袍,而且竟然是穿了三十年了,感到很不可思議,他心想:宰相為百官之首,光是每年的俸祿就花不完,怎麼會連一件皮袍都換不起呢?興宗愈想愈覺得奇怪,就打算試試真假。
於是,遼興宗專程邀請張儉到宮裡議事,當張儉一心一意地聽興宗講話,不時回答興宗提出的問題時,根本就沒注意到站在身後的小太監,正用火夾子在他的皮袍後面偷偷燙了一個小洞。
過了一陣子,上朝時,遼興宗忽然想起了宰相皮袍上被偷偷燙出的小洞。於是,他走到張儉身邊,發現張儉皮袍後面的小洞果然還在。興宗大為感慨,當場問道:「愛卿,你日夜為國家操勞,為什麼連一件皮袍都不肯做呢?」張儉回答說:「我這件皮袍已經穿了三十年了。之所以如此,並不是買不起,而是要以身作則,力行節約。現在我朝崇尚奢華,人心浮躁,我作為宰相,當然希望能夠扭轉這種風氣。」
興宗聽了張儉的話,連連點頭稱讚,他說:「雖然你一向節儉,但是畢竟你作為宰相,要注意形象。這樣吧,皮袍不換新的,至少也應該把內裡更換一下。內府裡的物品還有不少,你可以任意取用合適的布料。」張儉無奈之下,只得遵旨,來到內府的庫房中,東翻西找,最後只挑了三匹粗布。
人性皆私,在擁有了權勢富貴後,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不去貪圖享受。而張儉卻把一件皮袍穿了三十年,確實當得起一代賢相之名,這種終生廉潔的品行,足以青史留名,讓後世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