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隊也提供陀螺教學,盼讓更多年輕一代的族群認識傳統技藝。圖╱取自三峽定點陀螺隊臉書
曾國華(右)與兒子曾琪盛(左)每周日在三峽興隆宮前表演打陀螺,妻子曾淑枝(中)幫忙主持。圖╱記者邱榆蕙
【記者邱榆蕙專題報導】三峽定點陀螺隊創辦人曾國華為延續心中那一顆轉不停的陀螺,三十多歲開始在街頭勤練打陀螺,路人對他投以異樣眼光,親友勸他別做傻事,他仍堅持不懈,迄今在街上打陀螺近三十年,從不間斷。
「哇!」三峽老街的興隆宮前,曾國華正在施展他發明的三百六十公分拋高的定點陀螺表演,引得路人團團圍觀,驚呼連連。
現場孩子們的眼睛,也盯著陀螺咕嚕咕嚕地轉,其他團員接續各秀奇技,「鐵樹開花」、「五福臨門」、「葫蘆」等,這些都是曾國華的獨創招式。
每周日上街練習
從不間斷
土生土長的三峽人曾國華表示,他二十出頭便與妻子曾淑枝創業,經營紙箱工廠,直到有天在街上看人玩陀螺,讓他憶起與兒時玩伴鬥陀螺的時光,他不捨這樣純粹的快樂,因世代更迭而消逝,於是每周日到三峽的長福街上,一個人練習兼表演打陀螺,沒有中斷過。
曾國華提到,那時候他平日工作,周日就到街上練習打陀螺,即便豔陽高照,他仍舊頂著烈日,晒得皮膚通紅,好幾次中暑,被家人勸說多次,卻依舊專注在陀螺尖上,讓路人經過忍不住說,「這麼熱的天氣,在這裡玩陀螺,你瘋了嗎?」
練習多年,曾國華的表演愈來愈出色,他特別專注「定點陀螺」的專業技藝,知名度在大街小巷傳開,三峽中園國小學務主任陳晉華找上他,請他到校教學生打陀螺,教完第一堂課後,曾國華深感自己肩負「傳承」的責任。
除了義務教課,曾國華也應邀到國內外表演,吸引媒體爭相報導這少見的古老技藝,包括日本、德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的媒體也特地來台造訪;另一方面,他的學生畢業後散布全台,讓他的事蹟也在學校間傳開,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各級學校,紛紛邀請他擔任社團指導老師。
「練陀螺很辛苦,過程很難學,手指又會長繭,需要很大的專注力。」曾國華說,從沒看過陀螺的小朋友還會念成「駱駝」,有些患有自閉、弱智、過動、學習障礙的孩子,學習得比別人慢,連綁繩子都要學好幾堂課,但是當連話都說不清的學生,咿咿呀呀向他展現綁繩子成果,看到孩子高興,他也跟著高興不已。
發明陀螺新玩法
專注教學
從反對到支持丈夫,曾淑枝笑說,「他本來很羞澀,但是自從他在學校教課之後,表達能力愈來愈好,讓我看見教學相長,為了幫他,我特地去學口語表達課程,才能在街上幫他當主持人,我看到他為了推廣陀螺,獲得很大的快樂。」
曾國華的兒子曾琪盛指出,雖然他自小看父親玩陀螺,但是他直到十七歲才向父親認真學習打陀螺,雖然他平日有工作,假日都會隨父親四處表演,他說,打陀螺能讓他享受當下的感覺。
十幾年前自工廠退休的曾國華表示,現在他更能專注在陀螺上,經常發明提升陀螺難度的道具,嘗試新的倒打陀螺玩法,每周日固定於三峽興隆宮前表演,平日則在新北三峽中園國小、桃園大溪永福國小、宜蘭三星憲明國小固定教課,雖然學生畢業後各自前進,但是他相信,每個孩子心中都存有一顆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