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的故事】 瞧!十大鎮館 之寶 文╲記者童芳、楊一苗、馮源、趙洪南等 |2020.05.30 語音朗讀 263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圖╲新華社 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圖╲新華社 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的石犀 圖╲新華社 河南博物 院展出的鎮 院之寶── 武則天金簡。圖╲新華社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圖╲新華社南京博物院特展館竹林七賢磚。圖╲新華社上海博物 館的鎮館之 寶大克鼎。圖╲新華社長沙博物館 展出的西周時 期的鳳鳥尊。圖╲新華社海昏侯墓考古現場出土的車馬器。圖╲新華社遼寧省博物館珍藏的《萬歲通天帖》局部。圖╲新華社 文╲記者童芳、楊一苗、馮源、趙洪南等唐代天團: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千年前的「流行天團」如何穿越時光而來?他們又吟唱著什麼?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唐三彩駱駝載樂俑是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吸引著眾多遊客的目光。一九五九年,這尊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在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墓中出土。其形為一尊昂首挺拔的駱駝,駱駝背上七位樂手圍坐一圈,中間是一位豐腴婀娜的女子。七位男子意興盎然地演奏著笛、箜篌、琵琶、笙、簫、管子等樂器,女子朱唇輕啟,衣袖翩翩……「自從張騫通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交流日增,這支千年前的『巡迴樂團』,很可能正表演流行於唐開元天寶年間的『胡部新聲』。」陝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副部長姜濤說。巔峰畫作:《富春山居圖(剩山圖)》有一幅國寶級名畫,分居海峽兩岸,前段藏在杭州,後段存於台北,這就是中國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由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完成於一三五○年或更晚。到了晚明,它被宜興收藏家吳之矩所得,後由其子吳洪裕繼承。一六五○年,吳洪裕臨終前命人焚畫殉葬。雖被搶出,但是其最前一小段已被燒毀。重新裝裱的《富春山居圖》分為兩截,今人分別稱作《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前者長期在民間流傳(一九五六年,書畫家吳湖帆交予浙江省博物館),後者則在清乾隆年間進入宮廷。二○一一年,《剩山圖》赴台灣,與《無用師卷》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最大圓雕:「鎮水神獸」萌萌噠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頭萌萌噠的「鎮水神獸」,它就是二○一三年出土於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的石犀。石犀長三點三公尺、寬一點二公尺、高一點七公尺,重約八點五噸,由整塊紅砂岩雕刻而成,體態豐滿,壯實可愛,是目前中國大陸出土體量最大的圓雕石刻之一。被譽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秦漢以前是一個水患較為嚴重的地方。戰國末期,秦國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並「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之後成都才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飢饉」。考古學家判斷,這頭石犀很可能是李冰所造其中之一,因此它可是名副其實的千年「鎮水神獸」。鈎摹作品:《萬歲通天帖》最接近書聖遼寧省博物館珍藏的《萬歲通天帖》雖非王羲之真跡,卻被稱為最接近「書聖」真跡的書法作品。它一直是皇家珍藏,後被溥儀帶出宮,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據董寶厚介紹,當時武則天希望得到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找到了王羲之的後人、宰相王方慶。王方慶將家傳的王羲之作品都獻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在萬歲通天二年,命內府弘文館對這些作品進行鈎摹。董寶厚說,武則天讓內府鈎摹,肯定是找到了最好的書手,找到了最好的底本,鈎摹的技術是最高超的,也是最接近原作的。不幸的是,原件再也沒有流傳下來,只有當時鈎摹的作品保存至今。最高機密:武則天的除罪金簡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武則天金簡」,是現存唯一一件屬於武則天的文物,經專家鑒定,這是武則天的除罪金簡,黃金純度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正面鐫刻六十三字:「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即武則天遣道士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埋藏刻寫天子心跡的簡、策,曾是古代祭祀、封禪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天子與天帝的『私話家語』,也是國家的『最高機密』。」河南博物院社教部主任林曉平介紹,武則天金簡為了解唐代歷史和武則天生平提供了實物依據。見證環保: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河北博物院的長信宮燈,見證了中國古人的環保意識,被譽為「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而得名。一九六八年出土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中,由青銅鑄成,通體鎏金。河北博物院研究館員范德偉說,燈的造型是一位跪地執燈的宮女形象。宮女神態優雅,左手執燈盤,燈盤中心有燈芯。盤上附有短柄可以來回轉動,燈盤上面的兩片弧形板也可以推動開合,不僅可以擋風還可以調節燈光亮度和照射方向。「長信宮燈的絕妙之處在於它的環保理念。」范德偉說,漢代燈具多以動物油脂為燃料,燃燒產生的炭粒和灰燼容易造成汙染。長信宮燈巧妙地將宮女的袖管與身體連接形成煙道。當燈燭點燃時,煙灰順著宮女的袖管徐徐進入體內,宮女身體中空,如此精巧的設計可使室內減少汙染。國之重器:青銅之書「大克鼎」三千年前的「青銅之書」,記載著怎樣的祕密?在上海博物館,威嚴厚重的大克鼎陳列於古代青銅器館展廳的「C位」(指大咖位),引人矚目。「大克鼎鑄造於公元前十世紀末的西周時期,年齡已經有三千歲了。」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主任馬今洪說。清光緒年間,大克鼎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它高達九十三點一公分、重達二百零一點五千克,是不折不扣的「國之重器」。大克鼎「蹄足」、「獸面」,紋飾線條凹凸峻深、藝術風格粗獷質樸,鼎腹內壁有一篇長達二百九十字的鐘鼎文銘文,堪稱青銅「天書」。男子天團:「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在南京博物院內,一幅長四點八公尺、高零點八八公尺的磚畫中,繪有魏晉名士「竹林七賢」和春秋時期的隱士榮啟期八人,他們席地而坐、寬衣博帶,或譜曲彈琴、或飲酒長嘯,姿態放鬆、自得其樂,如同「男子天團」。一九六○年,南京博物院等單位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西善橋宮山北麓,發掘了一座南朝時期的皇室墓葬。其中,墓室南北兩壁的大型模印拼砌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頗具價值。該磚畫分兩組,各由近三百塊磚拼嵌而成。南墓壁描繪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北墓壁描繪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每人身旁均標有姓名,人物間以松樹、銀杏、垂柳等隔開。據南京博物院社會服務部主任鄭晶介紹,該磚畫製作過程如同「拼圖」。據推測,南朝人先在絹本上畫好人物,然後分段製成模子,壓印在磚坯上,再在磚坯側面刻畫編號,燒製完畢後,按編號順序將磚坯拼接,嵌砌在墓壁上,組成這幅完整而宏大的壁畫。兩漢生死觀:海昏侯墓葬明星當盧二○一三年,江西南昌一個漢代墓園車馬陪葬坑中,出土了三千多件精美車馬器,其中一件文物被江西省博物館譽為「明星當盧」。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個墓園是在位僅二十七天的漢廢帝、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家族墓園。「明星當盧」在出土時基底酥鬆發脆,紋樣鏽蝕無法分辨,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楊小林和她的文保修復團隊,用了二十多天時間讓其重放異彩。修復後的當盧紋飾構圖蘊含的文化內涵豐富。「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元素,還有鹿、羽人、權杖等圖樣。我們通過紋飾了解到四神圖的演變,以及漢代的宇宙天文觀和圖騰崇拜。」江西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徐長青說,渴望長生不死和升仙是兩漢時期盛行的生死觀,紋飾內容寄託了古人渴望由死亡到再生、再到永生的生死觀。三千歲神鳥:晉侯鳥尊「碎片」後重生二○○○年,三千多歲的「神鳥」鳥尊出土於西周晉國的首任國君燮父墓中,考古工作者發現它時只是一堆「碎片」,爆破盜掘使青銅器受損。二○○一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師生開始修復鳥尊,經過反覆拼對、修補、去鏽後,一件驚世之器再現人間。它呈高冠鳳鳥形,作回首站立狀,圓眼,鈎形眉,兩翼上卷,尾部為一鼻向內卷的象首,身上飾有羽毛及雲雷紋,兩翅和兩足飾捲雲紋,背上有蓋,蓋內側及器內有銘文,可惜尾部殘缺了一塊。二○○二年,鳥尊赴上海展覽時,上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其尾部進行了修補。近年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碎銅片中發現了鳥尊遺失的尾部殘片,並於二○一八年歸還給山西博物院,二○一九年山西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對鳥尊進行了修復。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新安江保護生態就是改善生產力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縣長當起直播主代言農產衝銷售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