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鐵道文化館 鐵道文物大集合 回味早年時光 文╱人間社記者楊璽樺 |2020.05.18 語音朗讀 289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鐵道文化館入口。圖╱人間社記者楊璽樺 昔日行駛於花東線窄軌的蒸汽火車頭。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昔日鐵路工人使用的簡易工具。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台鐵早期的通信系統。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園區內的防空洞與逃生地道相通。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搬移到館內的三和車站售票口,貼有早年的「愛國標語」。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排列整齊的防颱板,從日治時代使用至今。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日治時代設置的「獻身奉公」石碑,於1945年改字為「接收紀念」。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館內陳列的老照片、明星花露水、茶杯,發人思古幽情。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日式長屋的洋式尖塔,是鐵道文化館的地標。圖╱人間社記者楊璽樺 文╱人間社記者楊璽樺「當年光華號小姐招考,可是比照空服員選秀標準哦!」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陳列許多早期文物,述說早年鐵路史。在這裡,可以看到光華號小姐當年穿的制服;可以遙想蒸汽火車行駛的年代,乘客被飄進車廂的煤灰弄髒臉、互相嘲笑的有趣回憶。花蓮縣的發展歷史與交通息息相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鐵路。距太平洋濱只有數百公尺的花蓮鐵道文化館,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早期掌管花東鐵路的總指揮所,也是台灣目前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1887年劉銘傳在台灣興築鐵路時,採納英國工程師的建議,選擇106.7公分軌距。日人治台之後,興築西部縱貫鐵路也採用相同軌距。東部因資源、人力貧乏,地理條件不佳,在節省成本和因地制宜考量下,東部鐵路早期採用76.2公分的窄軌鐵道。花蓮港至璞石閣(玉里)的窄軌鐵道,自1910年施工,1919年5月17日完工,距今正好101年。後來繼續興築台東線鐵路,全長171.8公里的花東線鐵路,直到1980年北迴鐵路通車,為了串連全省鐵道網,花東線才在1982年完成拓寬工程,軌距由76.2公分拓寬為106.7公分。電氣路牌交接避免火車對撞花蓮鐵道文化館內,陳列維護鐵路工人的各種器物,為了維護鐵道安全,使列車平穩行駛,鐵路工人以簡易工具在軌道上巡邏檢查和維修,現場擺放的電石燈、魚尾鈑(連接鋼軌間伸縮隙縫的鋼鈑)、軌距尺、道釘等工具,對照修築鐵路的浩大工程,令人感佩。由於東部幹線過去只有單軌,為了避免火車對撞或追撞,兩個車站之間的鐵軌為閉塞區間,只允許一輛列車行駛,因此設立「電氣路牌閉塞制」交接;當列車進站時,司機員會將上一站帶來的「電氣路牌」套入月台盡頭的路牌受器,並在列車啟動前,取走本站至下一站的路牌。電氣路牌一組有24個,形狀不一,有「一方、二圓、三角、四橢圓」的說法。也因過去行駛的蒸汽火車和柴油車速度較慢才使用,在花東線採用雙軌制之後,電氣路牌早已淘汰,因此火車司機員猶如「套栓」特技表演的絕活也走入歷史。鐵道上的暗語紅燈行綠燈停「紅燈行,綠燈停」,咦?等一下,錯了吧?「沒錯哦!」為了確認鐵道的行駛安全,在夜色中,紅色燈光是最清楚的,因此鐵道亮紅燈表示可以安全通過;見到綠燈,反而必須煞車停下。這項鐵道上的規則,跟馬路上的紅綠燈號剛好相反。鐵路人員白天以紅旗、綠旗來表示,類似童軍的揮旗密碼。台東縣太麻里鄉的三和車站,於1997年裁撤,鐵路局保留車站售票口,將售票口完整搬移到花蓮鐵道文化館展示,見證早年的車站歷史,其中的「愛國標語」是許多遊客拍照、打卡地標。日治時代,日人將修築交通聯絡網視為第一要務,「花蓮港驛」(花蓮舊火車站前身)由日本政府編列預算在1911年完成。為了紀念當時修築鐵路而殉職的日本建築師、技術士和原住民工人,在火車站前設立「獻身奉公」紀念石碑。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將原本的石碑重製改為「接收紀念碑」。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裡有3座防空洞,園方原本以為是過去日本人單純用來避難的防空洞。但2018年2月6日花蓮發生大地震,園區部分地面隆起龜裂,在整修時,工人發現地上「有個門」;經詳細探究後,發現這個「地上的門」,原來是連通園區另一處防空洞的地道,可見日本人擅長利用地道「遁逃」和隱藏機密資料。光華號服務員比照空姐選秀光華號俗稱「白鐵仔」,是1966年由日本引進的特快車,也是台鐵第一批以不鏽鋼打造的列車。當年隨車服務員「光華號小姐」招考,可謂比照空中小姐選秀標準,不僅氣質、儀態、容貌都列入評比,還要求身高要達160公分以上、體重45公斤左右。考試不只要考美姿美儀,還要懂英、日文,以便與國外貴賓溝通。在蒸汽火車年代,火車是燒煤炭的,車廂內沒有冷氣,乘客可以打開窗戶享受自然風,但是火車經過隧道時,若來不及關窗,煤渣、煤灰會隨風飄進車廂內,弄髒乘客,讓乘客灰頭土臉。因此在列車進站前,服務員會遞上沾有淡淡「明星花露水」的毛巾供乘客擦臉。這種「香毛巾」與服務員以熱水沖泡茉莉花茶,被視為當年的VIP級服務。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的日式建築保留完整,屋頂的魚鱗瓦,冬暖夏涼;木槢壁既通風,又有隔音效果。上下開啟的窗戶、編號排列整齊的防颱板,到目前都還在使用。仿哥德式建築的「洋式尖塔」,貼著紅、藍、黃等顏色的彩繪玻璃,特別亮麗顯眼,也是鐵道文化館的地標。 前一篇文章 莫拉克風災紀念館 蛻變啟程 迎向未來 下一篇文章 921地震教育園區 記錄百年大震 重回時空場域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新竹縣.關西鎮 地形貌似彩鳳飛 風景秀麗美里庄 作者其他文章瑞穗生態教育館 認識山林保育 物種平衡共生澎湖生活博物館 菊島民俗風情 海洋文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