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

文/人間社記者黃月貴、謝佩蓁 |2022.01.17
34038觀看次
字級
大溪名產「黑豆干」。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中山老街的建成商行,是早年大溪樟腦業與煤礦業商人簡阿牛的住所,2005年被列為歷史建築。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石門水庫大壩,設有6座弧形閘門。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大溪各社頭以神將為關聖帝君祝壽,非常熱鬧。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月眉人工溼地,落羽松倒影,美不勝收。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和平老街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李騰芳古宅。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蘭室」為清末秀才呂鷹揚宅邸。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大溪因有大漢溪流經而得名。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頭寮大埤的「水中土地公」。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慈湖四面環山,具靈秀之氣。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大溪是桃園最早發展的地方,早年可經由大漢溪、淡水河對外貿易,因此造就許多商號;大溪老街的巴洛克建築、傳統木藝與豆干,幾乎已成為大溪的代名詞;加上角板山、慈湖、石門水庫等景點,風光明媚,令人流連忘返。

大溪因轄內有大漢溪流經而得名,早年舟楫往來、商賈雲集而風光一時,後來因水運沒落,千帆過盡,繁華漸逝,只留下巴洛克建築洋行、百年木藝老店、古道、老街、廟宇等過往歷史建築。

早期,大漢溪上游盛產樟木、檜木等珍貴木材,經砍伐後集結順流而下,再加上「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林本源(板橋林家)家族曾遷居至大溪,在大溪興建宅邸,延請許多唐山雕刻名師,造就大溪傳統木藝的地位。



李騰芳宅 老街迷宮巷

大溪早期稱為「大姑陷」,是凱達格蘭族霄裡社語「大漢溪」的音譯,泰雅族語意為「大水」。據淡水廳志記載,乾隆年間漳州人移民大溪開墾,因嫌「陷」字不吉利,就以當地的河崁地形,取名「大姑崁」。

同治4年(1865年)大溪人李騰芳中舉,鄉民以李騰芳「科」舉功名,改名「大科崁」。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大嵙崁撫墾局,「大科崁」又被改成「大嵙崁」。1920年,台灣總督府改名「大溪」沿用至今。

大溪和平老街、中山老街是大溪發展的動力,老街內有條不起眼的小巷道,稱為「迷宮巷」,是以前挑夫和苦力居住的地方。和平老街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保留完美;中山老街有傳統牌樓,靜謐古樸,其中「蘭室」為清末秀才呂鷹揚的住宅。

傳統的大溪豆干,遵循古法製作,以紅糖煮焦成「糖烏」,加入香料熬滷,再以手工將棉質紗布反覆紮緊,好讓豆干入味。以此古法製成的豆干,外皮厚而黑,口感硬實,能讓口齒留香。



石門水庫 偶像劇爆紅

大溪區轄內的石門水庫,大壩高達133.1公尺,是台灣最高的土石壩,站在壩頂,可俯瞰大溪、龍潭地區;尤其水庫溢滿,水庫大壩洩洪的壯觀景象,最為人稱道。

位於阿姆坪碼頭對岸的薑母島,原名「枕頭山」,因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在此拍攝,並以「薑母島」為地名,使得「薑母島」一夕爆紅,成為熱門觀光景點。

角板山公園又名「復興公園」,園區內有十餘棵高大的楓樹,在深秋時常以淒豔的楓紅,引人駐足遐思。為了替角板山增添藝文氣息,桃園市政府於2003年邀請吳炫三等12名藝術家,在園區內創作公共藝術作品,也讓角板山成為「雕塑公園」與公共藝術教育園地。



溪園聽濤 譜成孤戀花

大溪中正公園建於1909年,原名「崁津公園」,公園內的「溪園聽濤」、「崁津歸帆」曾為台灣名勝。園內花木繁茂、臨崖濱水,風景絕佳。

蔣介石生前住在公園南端賓館時,早晚都會到公園散步,因此改名「中正公園」。據說,台灣作曲家楊三郎、作詞家周添旺因中正公園美景,產生靈感而譜成《孤戀花 》曲子。

位於大溪東方的慈湖,原名「埤尾」,分為前、後二湖,蔣介石認為當地景緻與故鄉浙江奉化相似,又因思念其母王太夫人,因此於1962年命名「慈湖」,也是蔣介石長眠之處;其子蔣經國逝世後,安厝於大溪頭寮,是為大溪陵寢。



頭寮大埤 水中土地公

頭寮大埤有個圓形人工島,島中有一座土地公廟「屢豐宮」,當埤塘水位高升時,只能見到廟頂,甚至連廟頂都沒入水中,相當特殊。這座特殊的土地公廟,是頭寮的開庄土地祠。

1967年,桃園農田水利會為灌溉大溪三層地區的農田,擴築新福圳而成「頭寮大埤」。由於屢豐宮也在大埤蓄水範圍內,民眾有意將土地公遷往別處,但屢屢擲筊卻未獲應允,加上施工期間機具一再故障,最後才將廟地原地抬升,形成「水中土地公」的特殊景觀。

大溪普濟堂主祀關聖帝君,每年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誕辰慶典上,各社頭以神將、龍陣、鼓陣為關聖帝君祝壽,熱鬧的景況,就像「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至今仍有保留有31個社頭,百年傳統文化從未間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