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已經造成全球逾二百萬人染病、超過十六萬人死亡。如今疫情仍未見緩,各國為挽救經濟紛紛超前部署復工,陷入「經濟與生命的拔河」的兩難;近期南亞、東南亞、俄羅斯以及非洲、南美等地區疫情蠢蠢欲動,各國致力救經濟之餘,更應慎防第三波疫情逆襲,以防功虧一簣。
此次疫情由於病毒傳播迅速,加上全球化人員流動頻繁,感染範圍遠較過去的世紀瘟疫如西班牙流感、伊波拉病毒、禽流感、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等來得廣泛。疫情最早從中國大陸出現,首先影響東亞國家,接著擴及到歐洲、美洲,並很快地遍及五大洲。目前東亞各國的疫情已經漸漸緩和下來;歐洲重災區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確診人數也逐日降低,連後發的美國,雖然確診與死亡人數均居全球之冠,疫情的高峰期似乎也已出現。上述皆屬經濟發達地區,許多人相信只要堵住這兩波疫情,全球經濟應可逐步恢復常態。
唯近期俄羅斯疫情大爆發,已經倒灌大陸東北地區;南亞的印度、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南美的巴西、秘魯、厄瓜多,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開始出現疫情擴大現象。許多國家位於熱帶區域,原被認為是病毒較難生存之地,但從新加坡的情況來看迄今確診數已逾六千,說明氣候因素已不足以抵禦疫情。尤其前述地區各國大都公衛水準偏低,醫療設施較不發達,一旦疫情大規模爆發,勢必造成更嚴重的災情。
上周五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發表報告,預估照目前的感染趨勢,非洲將有一千二百二十八萬人感染新冠肺炎、三十萬人死亡。報告還說,倘各國政府不實施任何防疫措施,總人口十三億的非洲甚至可能有十二億人染病、三百三十萬人死亡。目前非洲共有約二萬個確診病例,近一千人死亡,但世界衛生組織警告,由於病毒已經從主要城市散播至其他地區,非洲確診人數可能在三至六個月內增加到超過一千萬,非洲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全球疫情中心。
非洲並不是全球經濟重心,如果成為下一個疫情中心,對此刻望復工心切的各國來說,仍是一記重擊。不僅非洲,包括南美洲、南亞及東南亞各國如果疫情惡化,都會對全球防疫成效造成嚴重打擊。畢竟病毒傳播無分人種與地區,在疫苗尚未研發成功之前,疫情可能像回力球一樣在地球上迴盪,全球疫情變成周期性循環,即冬末春初萌生於北半球,夏秋之際擴及南半球,然後到今年冬天又復現於北半球,全球流行變成全年流行,成為世人揮之不去的噩夢。
目前我國疫情仍相對穩定, 但誠如防疫指揮官陳時中部長所說的:還不到鬆懈的時候。果然在四天三度零確診後,又出現敦睦艦隊三人被感染。這讓人不得不聯想到當年SARS期間,也曾有過三天零確診,之後就爆發和平醫院集體感染必須封院的慘痛教訓。尤其這次艦隊官兵往訪的帛琉並無通報確診個案,研判早有潛在病例存在,這種情況也可能出現在其他地區,必須提高警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