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速寫】 樂水

文/林薇晨 |2020.04.17
4264觀看次
字級

文/林薇晨

每個星期一次,我為魚缸換上三分之一的新水,確保金魚在乾淨舒適的環境裡生活。兩隻金魚在水中游泳著,一隻黃白鱗,一隻紅白鱗,張開了牠們的胸鰭、腹鰭、臀鰭、尾鰭——蘭壽這品種以缺乏背鰭的蛋形身軀聞名。我側頭趴在小茶几旁望著魚缸裡的景色,也會恍然覺得自己長出了不為人知的魚鰓,呼吸於水草之間。

金魚離開水是活不了的,可是有了水也未必就能活,其中涉及諸般隱微的知識。為了幫魚缸換水的緣故,我日常在屋裡儲備一桶水,天氣晴朗時也搬至陽台晾上兩日,等待水中殘氯散盡。氯氣對金魚有害,也對分解金魚屎尿的硝化菌有害,而硝化菌一旦銳減,這些氨氮廢物又會反過來危及金魚的健康。水族飼主熟悉的一句話是:「水養魚,魚養菌,菌養水。」在魚缸裡,水、金魚(及其排泄排遺物)、硝化菌的永續共存是生態正常運作的起點,也是終點。至於如何轉動這個迴圈,就是一個飼主的功課,娛樂,甚至風格了。不拘是古法養魚或科技養魚,關竅無非是圓一圓這個循環。

我常常覺得,金魚的優美,就優美在一種煙火當空似的倏忽,因為牠們如此矜貴,脆弱,彷彿隨時可以倒頭死亡,死於各式各樣詳載於水族書籍上的原因:細菌感染。氧氣不足。氯中毒。氨中毒。溫差震盪。寄生蟲附著。也許新手飼主總是這樣的,在學會鑑賞金魚的姿態以前,鑑賞更多的其實是自己過度的恐懼。去年春天,史上最長壽的金魚「喬治」過世了,享年四十四歲,飼養金魚的英國老夫婦將牠埋葬在自家花園一隅。對於金魚飼主如我而言,能夠將金魚照顧至如此高齡,實在可謂功德無量,其中理應需要他人難以想像的細緻。

換水的時間到了,我會先在廚房燒一壺熱水,以便稍後用於調整新水的溫度。趁著燒水的空檔,關閉魚缸設備電源,取虹吸管深入水底,按按管上的球形施壓氣囊,將缸中舊水與懸浮渣滓汲出,一切舉措務必儘量放慢,慢而又慢,萬勿驚動兩隻安然的金魚。此時熱水燒開了,摻兌些許在備妥新水的桶中,經溫度計測量,確認與舊水溫差在攝氏正負一度以內,再取虹吸管緩緩汲入魚缸,過程同樣以金魚的不知不覺為首要原則。最後啟動魚缸設備電源,在水中補充適量的蘆薈鹽與硝化菌液,並且清洗水桶與虹吸管,再儲蓄一桶新水。

換水既畢,我觀察著金魚在魚缸裡的適應狀況。那樣澄澈的水裡,究竟有些什麼呢,或者沒有些什麼呢。在這種時候,我總是非常希望自己像漫畫《農大菌物語》裡的澤木直保一樣,可以憑藉肉眼就看見千奇百怪的細菌,圓圓的菌,方方的菌,層層疊疊的菌,輕飄飄存在於味噌、優格、清酒、醃漬物之中。

換水事宜背後的矛盾在於:換水是為了在魚缸裡模擬自然環境的活水更替,然而金魚經過數個世紀以來的人工培育,許多特殊品種其實根本無法在野外獨立生存。就以蘭壽金魚而言,蘭壽業已喪失背鰭,泳速大幅減弱,游起來搖頭晃腦的,也就難有攝食或逃生的機會——所謂可愛往往是一種可憐。想到這裡,我也不禁默默。

深夜的魚缸裡,靛藍色電燈熄盡了,只有過濾水流淅瀝淅瀝,兩隻金魚依偎休息,彷彿感情很好的模樣,令人想起「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這兩句唐詩來。那遲是金魚的遲,那美也是金魚的美,而身為人類的我,僅僅是不請自來旁觀著,無法參與水底的一切快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