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宅」在家,還是要多動動!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防疫「宅」在家,還是要多動動!專家指出,「腳」是神經、肌肉回饋非常頻繁的地方,必須時時刺激,才不會讓它的功能退化或變得遲鈍,所以,要擁有一雙健康的腳,就必須多活動。防疫期間,趁機好好在家「學走路」,不但可保護你的腰部和脊椎,也能增強自身免疫力。
錯誤走路方式 腳病上身
走路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會」的動作,還需要人家教嗎?足踝外科名醫朱家宏說,其實,除了那些受傷變形開刀的患者,需要教他們手術後復健行走模式之外,一些沒有開刀、沒有受傷,只是腳痛、背痛、膝蓋痛的人,如果是因為錯誤的走路方式而痛,也需要矯正。
「就像唱歌需要學習一樣,在日本有專門的走路教室,正確而有意識的行走,可以讓動作美觀、有效率,且不易產生病痛。」朱家宏曾出版《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指出現代都市人由於長期穿鞋,走在平坦堅硬的地面上,腳掌內部,連帶腳趾的肌肉韌帶、肌腱都沒得到適當鍛鍊,再加上肥胖等因素,現代文明的腳病,例如拇趾外翻、先天性扁平足、爪狀趾、足跟痛、跟腱炎等都很常見。
完整步態 有三「步」曲
「日行萬步,不如學會走路!」朱家宏說,所謂「日行萬步」的效益,如果使用錯誤的走路方式,只為了「收集」萬步,而在操場上拚命地「碎步」前進,那完全是錯的。他有許多患者,就是因為用錯誤方法走了太多路,結果不是足底筋膜炎就是跟腱炎;萬步,其實是單日的活動建議量,包含做家事、爬樓梯、跳舞等都算在內,不是呆板地用同樣步伐、同樣肌群,走一萬步。
首先要注意「標準步態」,由腳跟著地開始,到整隻腳接觸地面,之後腳跟離地,到腳趾離地,這整個過程叫「推離期」;之後,腳離地在空中擺動、準備踩下一步叫「擺動相」;而所有踩地的過程叫「支撐相」。完整步態涵蓋三者,走路速度及步距不同,三者的分配也會不同。
現代人由於「前足」內在肌力不足,常呈現「外八」,亦即只用「腳跟」走路,臀部力量不夠,推離期偏短。應有意識地加強「推離」期,也就是踩地之後,腳應出力往後推,而不是只「碎步」、提腳動作而已。
快步健走 強化心肺功能
如果是健走,時速達到六至八公里時,雙手擺動的幅度和頻率會加大,用以平衡雙腳的擺動。而身體中心還是維持鉛直線,利用臀部用力往後「推離」(pushoff)的步幅會增加。加快步伐,可以增加身體核心的利用,身體比較不會垮下來,而且中強度以上活動,也比較可以訓練到心肺功能,對健康更為有益。
朱家宏說,許多老人家患有肌少症,其中不少人都稱他們「有在走路,怎麼會有肌少症?」實情是走路不太會訓練到全身最大的肌肉「股四頭肌」,如果要對身體更好,應考慮騎腳踏車、爬樓梯或舉啞鈴、深蹲等「阻力型」運動。許多論文報告都支持這種「重量訓練」,對中老年人健康更有效益。
每天5分鐘 訓練腳掌腳趾
朱家宏也強調,大家應該要常常訓練腳掌與腳趾頭,每天至少花五分鐘,讓腳踏在土地或地板上動一動,以維持腳的機能健康。因為腳趾頭連結著許多肌腱,如果缺乏使用,很可能造成一些後天毛病,如開張足、後天性扁平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