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五十歲陳媽媽,手部關節腫痛數月,無法自行穿衣,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未見效,直到女兒帶她到醫院免疫風溼科看診,才知道自己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隨後接受治療,但效果不佳,後來醫師幫忙她申請「生物製劑」,治療三個月後,症狀有明顯改善,如今已順利重回職場,展開第二人生。
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陳俊銘表示,陳媽媽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手部關節已經腫痛到連自己穿衣服都做不到,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臨床有不少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也都是「忍痛很久」才來就診,但此時關節恐已變形,甚至有些組織遭到破壞,嚴重者可能導致身體失能,不得不慎!根據研究,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身上,特別是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女性,男女罹患比例約為一比三。陳俊銘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錯過治療的黃金期;同時,日常應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運動習慣,以降低再發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