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嘉年華狂歡節隨著時間改變,使用服飾的文化也歷經變化。圖/美聯社
文/唐雅陵
嘉年華或狂歡節(Car naval)的起源來自基督之前的希臘和羅馬,人們為慶祝、感謝作物和葡萄的收穫,舉辦充滿性自由、豐富的食物和酒飲的大型慶典,向象徵快樂、狂歡和葡萄酒的羅馬神祇巴可(Baco)與希臘神祇狄奧尼秀(Dionísio)致敬。
從那時起,參加慶典的人們開始使用面具,相信可藉此將這些神祇擬人化;有時甚至只戴面具,幾乎或完全沒有穿其他衣服。
狂歡節在17世紀中葉來到巴西,巴西人很快地為慶典融入地方色彩,出現新的元素和服飾。最著名的靈感來自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的一些角色,如丑角(Arlequim)、皮埃羅(Pierrot)和科隆比納(Colombina)。
到了1930年左右,市場上的原材料越來越昂貴和稀缺,這類狂歡節的傳統服飾開始沒落。
狂歡節隨著時間的流逝改變,使用服飾的文化也歷經變化。進入20世紀初,里約熱內盧的街頭嘉年華興起,到處是穿著化妝舞衣的狂歡民眾組成的團體和私人花車在大街小巷遊行,所有人都可以隨興參與,不分男女老幼。
但之後,狂歡節慶轉向專業化和商業化,開始出現森巴舞學校,彼此競爭。贊助商和投資人開始視嘉年華為一大商業噱頭,化妝舞衣也從街頭走進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的森巴遊行場(Sambódromo)。
每年森巴舞學校各自選擇遊行主題,然後由學校的藝術總監構思設計每組成員的舞衣和花車造型,許多成員甚至反璞歸真,回到狂歡節的起源,幾乎赤身裸體,只戴一些配飾妝點身體。至於一般民眾,只是坐在看台上觀賞和隨興跳舞,不著舞衣。